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后,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襟江帶河、掌控南北的荊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孫權是如何從周瑜手中奪回兵權的,是個偽命題,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赴吳欲借孫權所占的荊州南郡部分,這對吳國來說就是送到嘴邊的肥肉,至少在周瑜看來如此,但是吳主孫權卻未敢扣留劉備,背后的原因究竟如何。
1、孫權是如何從周瑜手中奪回兵權的?
謝邀。孫權是如何從周瑜手中奪回兵權的,是個偽命題,一、周瑜以德報德(1)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少時就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拼殺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穩定了江東局勢,確立了孫權領導地位,江東得以穩定,(2)孫權剛剛上任,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就是說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
史書上記載孫權對周瑜也沒有絲毫猜忌,對他極其信任,并非常推崇周瑜。周瑜在生前雖然只是偏將軍,但在東吳影響極大,二、開國元勛周瑜一生戎馬,為打拼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孫權執政后,周瑜與張昭共同輔佐,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后,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深謀遠慮,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率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保全了孫吳基業,
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戰略要地南郡,此后,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滅張魯,吞劉璋,要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家的遠見卓識之才能。三、對其評價《三國志》對于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贊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高度評價周瑜: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
孫權評價:“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江左人物,無人能繼”。周瑜去世,孫權痛哭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賴誰人?”孫權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對公卿們說:“若不是周瑜,我是不能稱帝的,”可見孫權對周瑜之信賴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其視周瑜為主心骨和有力之臂膀。結束語:綜上所述,周瑜之軍權是吳主孫策、孫權賦予的,周瑜忠心耿耿,中規中矩,為其開疆拓土,守衛國門,沒有一絲非分之想和陰謀詭計,所以根本用不著去所謂奪回兵權,
2、周瑜提出將劉備扣在江東,以此奪回荊州,為何孫權不敢實施?
歷史上的荊州,乃是天下之咽喉,軍事之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赴吳欲借孫權所占的荊州南郡部分,這對吳國來說就是送到嘴邊的肥肉,至少在周瑜看來如此,但是吳主孫權卻未敢扣留劉備,背后的原因究竟如何?鼎足之勢,情形復雜,或許帝王眼中藏天下,將帥眼中多戰況,孫權不敢扣留劉備的本質其實是不能。三國鼎立,猶如天文中的“三體”,情形甚是復雜,互相牽制、互相依存、互相消耗,誰也不希望出現一方獨大,孫劉赤壁聯盟退曹便是新近案例,
扣了劉備,奪了劉備所占荊州部分,能得一時之利,恐遭劉曹聯盟攻吳,得不償失。內外兼顧,綜合考量,孫吳劉蜀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作為統治階級的外來集團同本土集團之間的利益糾葛紛繁復雜,內部矛盾重重。以荊州南郡為例,孫權早先在攻南郡之時大肆屠戮,與當地人仇怨甚深,這或許也是劉備敢款款赴吳的原因之一,最后,荊州本身是一個地域概念,赤壁之戰后被曹劉吳三家所各占一部分,劉備所借既不可能借到整個荊州,孫權亦不可能把自己所占部分統統拱讓于劉備,綜合前面的分析,政治上以及長遠的利益也許同軍事上以及局部地區的暫時利益是負相關的關系,結果是扣不能扣,該借還得借。
3、關羽失荊州后,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后,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襟江帶河、掌控南北的荊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但是,荊州對于盤踞江東的孫權來說更為重要,孫權將荊州視為吳國立國之命脈。孫權認為,荊州和江東山水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假若不控制荊州,孫吳在長江下游便立足不穩,但是劉備又不肯輕易放棄荊州,還派遣武藝絕倫、驍勇善戰的心腹大將關羽鎮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