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原名叫“汕美”,汕尾素以濱海魚港著稱,有美麗的濱海風光,故得“汕美”之名。父彭辛,生母周鳳(汕尾海豐公平人),汕尾和海豐的沿海地區還有小部分人講白話(粵語),隨著粵港澳的交流日益頻繁,白話在汕尾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因為粵語電視節目和粵語歌曲的盛行,幾乎所有汕尾人都會簡單的幾句白話。
1、有多少人認為汕尾屬于潮汕地區?
現在的汕尾市全境地1750年之前屬海豐老縣管轄,如按輩份資歷排名次,海豐縣排第一名,陸豐(市)縣排第二,華僑管理區排第三名,汕尾城區、陸河縣排第四名,紅灣灣經濟開發區排第五名,深汕(尾)特別合作區排第六名。另:海陸豐有曾經被汕頭專區管轄過二、三十年,當是給惠州府(惠陽)專區管轄的時間就好長久了,汕尾鎮1988年初才升級為和汕頭平起平座地級市。
語言方面,潮州話和海豐縣話無法流暢交通(流),雙方大概能聽懂50%,經濟方面潮汕三市要比汕尾市強得多,尤其是揭陽新建市更加顯著。學校教育高考錄取人數更比汕尾市強得多,從政方面,汕尾市人輩出有:中共農運領袖彭湃烈士,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兩廣總督陳炯明,著名音樂家馬思聰,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陳其尤,中共杰出地下工作者、中央衛生部原顧問柯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民族學家楊成志,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鐘敬文,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馬采,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陳洪,現代文學作家、中國現代軍事文學開拓者丘東平,中山大學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馬思聰,農業教育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馬育華,核潛艇之父彭仕祿等,注明:陸豐、陸河、汕尾城區籍未計在內。
2、汕尾為什么叫汕尾?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么是“汕”,汕指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并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和汕尾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汕尾原名叫“汕美”,汕尾素以濱海魚港著稱,有美麗的濱海風光,故得“汕美”之名,由于汕尾地處廣東省南部未端,舊時曾俗稱“尾省”。“尾”與“美”諧音,人們便漸漸地把“汕美”稱為“汕尾”,汕尾由此而得名,
3、汕尾市一共有多少個方言?
汕尾市(海陸豐地區)的方言最復雜,廣東省三大語系在汕尾都有存在,其中之最當然是海陸豐方言福佬話,福佬話又名河洛話,屬閩南語系漳州片區語種,它和潮州話有很多相似之處,福佬話是汕尾市的主要語言,受眾應該有七成以上。汕尾還有眾多的客家話地區,其中陸河縣是純客家縣,還有海豐和陸豐的很多山區鄉鎮也是客家人聚居地,部分客家人還同時會講福佬和客家兩種方言,客家話占汕尾市兩到三成左右,
汕尾和海豐的沿海地區還有小部分人講白話(粵語),隨著粵港澳的交流日益頻繁,白話在汕尾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因為粵語電視節目和粵語歌曲的盛行,幾乎所有汕尾人都會簡單的幾句白話。在陸豐的三甲地區(甲子、甲東和甲西)由于傳統上接近潮汕話區域,三甲的主要語言就是潮汕話,陸豐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小語種“軍話”,它是歷史上碣石衛(建于明朝洪武)駐軍的專用語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當時軍隊的暗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獨特的語言,估計比電影《風語者》的語言還要機密。
4、廣東汕尾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于聯邦-、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彭湃(1896-1929)出生于海豐縣海城鎮的一個大地主家庭。
1921年5月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后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1年夏天創辦了“社會主義研究社”;1922年組織“赤心小組”,出版“赤心周刊”;同年7月29日組織彭湃中學---紀念彭湃彭湃原名彭漢育,雖出身地主家庭卻成為了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毛澤東稱其為“農民運動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