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不能從中得出戰亂中總共死了多少人。秦國要強大,就得以河西為內史郡、以河西為中心地區,所以也得拿下河西之地,很多人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給政府統計人口造成了困難,而且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已現雛形,唐廷對這些地區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區比戰前少了好多。
1、安史之亂一共死了多少人?
無論如何,安史之亂導致3600萬人死亡都是一種極為夸大的說法。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754年,戶部奏天下郡321個,縣1538個,鄉16829個,有9069155戶,人口數為52880488;到了764年,戶部奏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有人據此認為安史之亂中死了3600萬人。很顯然,這種說法是相當不科學的,
安史之亂從755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矯詔起兵一直持續到763年的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共七年零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從《資治通鑒》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對比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那就是,安史之亂確實造成大唐人口的銳減,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妻離子散。但并不能從中得出戰亂中總共死了多少人,首先,我們也要考慮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十年中,被安史之亂波及的地區出生率應該是很低的,成活率也會下降。
死亡率大幅度增加,這就導致了人口數量的極速銳減,其次,我們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數量的調查和記載準確率是很高的,戶籍制度和納稅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卻不同,安史之亂雖然已經在一年前結束,但戰亂并沒有就此結束,戰后重建并沒有完成,戶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壞,很多人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給政府統計人口造成了困難,而且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已現雛形,唐廷對這些地區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區比戰前少了好多。
再一個就是,安史之亂后,戰亂還在繼續,吐蕃在西邊從河隴地區攻進長安,再就是仆固懷恩的反叛,在這些情況下,只能說當時國家掌握的人口數是1690萬,但實際的人口數應該是遠大于這個數的。再次,戰亂中,很多人開始南遷,尤其是河南河北這些戰亂重災區,很多人遷到江淮以南地區。所以,歷來人們對安史之亂中死亡人數的統計都是不準確的,
2、秦魏河西爭奪戰,為何秦國幾代人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河西?
秦國要生存,就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國要強大,也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國要爭霸,更得拿下河西之地。所以,河西之地,是秦與晉、秦與魏之間的死結,01.河西之地與關中形勝關中形勝,是因為四大秦關,分別是東面的函谷關、南面的武關、西面的大散關和北面的蕭關。在這四大秦關里,函谷關最重要,西面的大散關和北面的蕭關,因為面對的敵人不夠強大,所以戰略意義相對較小。
南面的武關,主要防得是楚國,楚國前期的戰略重點在中原,楚國后期就沒啥戰略重點了,所以戰略意義算是一般,但是,東面的函谷關的戰略意義就大了去了。戰國之時,秦國能夠擋住關東六國、坐擁關中形勝,主要就是因為函谷關,所以,關中形勝的關鍵就是函谷關,以及后來的潼關。沒有函谷關和潼關,關中就沒有形勝,誰想進來、都能進來,誰想揍、誰都能揍,
但是,函谷關要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秦國得占據河西之地。函谷關以北有黃河攔阻,函谷關以南有秦嶺封鎖,這個時候的函谷關才能算是雄關真如鐵,打個比方說,黃河和秦嶺是城墻,而函谷關就是城門。而黃河這道城墻的西面,就是河西之地,所以,有河西之地,關中形勝才能成形;無河西之地,關中形勝就沒有意義。關中沒有形勝的結果,就是秦國只能任人宰割,
今天魏國強大了、肯定要過來收拾一下;明天趙國強大了、也能過來收拾一下;甚至韓國玩大了、都能敲打一下。所以,為了能生存,秦國就得拿下河西之地,這樣才能依托黃河與秦嶺、形成一個戰略通道,即便沒有函谷關,也能把軍隊放在關鍵的位置上,河西是勢,河西高原俯瞰三晉,而函谷關和崤函通道是險,有勢才能有險,無勢不僅無險,而且險還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