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國古代稱大河,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1、黃河流經聊城市哪幾個縣?
黃河在聊城境內主要是擦陽谷而過入東阿,流出聊城。黃河經泰安市的東明縣流入山東省內,自西向東流經泰安東明、菏澤牡丹區、鄄城縣、鄆城縣、梁山縣、東平縣、東阿縣、平陰縣、長清區、齊河縣、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濟陽縣、章丘市、鄒平縣、惠民縣、高青縣、濱州濱城區、博興縣、利津縣、東營區、墾利縣,最終在東營流入渤海,
按地級市來說:流經菏澤、濟寧、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濱州、淄博、東營.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拓展資料: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于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
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后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
2、山西沿黃河各縣,誰是黃河最大的受益縣,為什么?
黃河流域,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黃河,中國古代稱大河,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黃河在忻州市的偏關縣入晉,然后流經河曲縣、保德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永和縣、大寧縣、吉縣、河津市、萬榮縣、臨猗縣、永濟市、芮城縣、平陸縣,到運城市垣曲縣出晉,
老牛灣位于晉蒙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南部是山西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地方。黃河從這里入晉,內外長城從這里交匯,長城與黃河在這里握手,晉陜蒙大峽谷以這里為開端,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征在這里彰顯,下面介紹一下,黃河山西沿線幾個著名的美景。1、老牛灣蜿蜒的黃河從內蒙古的準格爾旗流經此處向東南拐了一個大彎,當地百姓形容這個彎拐得如老牛橫身一般,故稱老牛灣,
同時因為高聳、挺拔的蠻漢山在這里形成了險峻的黃河峽谷,所以此處蜿蜒山崖上的一段明長城到此就突然而止,不“渡”黃河,又被人稱為“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老牛灣村有兩個,分別處于內蒙古和山西,從內蒙的老牛灣廣場乘船可以直接抵達山西的老牛灣村,內蒙古一側的老牛灣景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這里是攝影家們公認的折攝老牛灣的最佳位置。
山西老牛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灣,這里坐落著老牛灣古村落,滄桑的窯洞群形象的勾勒出了古時老牛灣人的生活狀況,明長城沿線上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也坐落在這里,更有屹立懸崖之上的望河樓,不僅有美景,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2、磧口古鎮磧口古鎮,位于山西省臨縣,依呂梁山,襟黃河水,是山西臨縣的一個古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