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上海 > 松江區 > 上海市保稅區稅務局網站,報關單口岸代碼2218稅單口岸代碼2207如何稅單比對

上海市保稅區稅務局網站,報關單口岸代碼2218稅單口岸代碼2207如何稅單比對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1-27 19:40:55 編輯:上海生活 手機版

1,報關單口岸代碼2218稅單口岸代碼2207如何稅單比對

你不要看報關單上的進口口岸代碼,那沒什么用的。看報關單上的海關編號:應該也是2207開頭的吧。應該輸入--2207

報關單口岸代碼2218稅單口岸代碼2207如何稅單比對

2,誤報關將貨物從外高橋保稅區外企業手冊轉至區內來料加工企業手冊

你好!這個事情只能讓報關行去海天協調 這么多退稅 肯定有解決的辦法 刪單重報是可以的 對于海關來說 沒有不可以刪的 我理解你擔心的問題 貨物出境了 是可以刪的 前提是必須重報 如果只刪不重報 海關肯定不同意 所以刪單重報是可以的。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刪單重報,提供情況說明,原始報關資料

誤報關將貨物從外高橋保稅區外企業手冊轉至區內來料加工企業手冊

3,外高橋保稅區辦稅大廳怎么樣

稅務局,以前以為我是永遠不會打交道的,今年領導丟了個項目過來,一次一次得跑稅務局,才真正感覺到,什么叫做老爺。一般和稅務局打交道,就是要花很多時間下去了,比較復雜的項目,就等著被要求一份一份得補資料了,盡管這些資料在之前要求的清單中是沒有的。跑得最多的就是4樓了,有時候很多人,等了好久,但到了吃飯時間,甚至還差那么幾分鐘的時候,公仆就不服務了,人就沒了。國慶節剛放完時又去了次稅務局,結果上班的人好少,有幾個樓層都沒人的,能夠多放假,好開心啊。外高橋稅務局的硬件是很好的,走進去的大廳就很氣派的,有錢的。1樓還有塊區域是工商的人在那邊辦公的。
德爾福上海動力及推進系統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擁有多條產品線,向中外整車制造商提供制動控制系統(abs)、動力制動系統、基礎制動系統、噴嘴、過濾芯子、油軌以及整體式空氣/燃油模塊(iafm)等零部件。德爾福上海動力及推進系統有限公司是德爾福屬下的全資制造子公司。德爾福是全球領先的汽車電子與運輸系統供應商,其產品與技術包括動力總成、安全系統、轉向系統、熱交換系統、控制與防盜系統、電子/電氣系統以及車內娛樂系統和技術等。 德爾福自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總投資額已逾5億美元。

外高橋保稅區辦稅大廳怎么樣

4,期貨保稅交割業務

1.什么是期貨保稅交割? 答:期貨保稅交割是指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監管場所內處于保稅監管狀態的期貨合約所載商品作為交割標的物進行期貨交割的過程。引入期貨保稅交割后,在交易和結算流程方面均沒有改變,只是在交割中新增保稅標準倉單,并進行保稅交割。 目前我國商品期貨的交易價格都是含稅價格,是以我國生產的貨物或進口完稅狀態下的貨物作為期貨交易和交割的標的物,國際上主要的商品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都是不含稅凈價。可以去上海交易所網站看一下,哪里有。
期貨與現貨相對。期貨是現在進行買賣,但是在將來進行交收或交割的標的物,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還可以是金融指標。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個月之后,三個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標的物是實物貨物的期貨叫做貨物期貨。  交割在貨物期貨里面也就是實際交貨的意思,交割環節即是交貨環節。  期貨保稅交割是指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場所內處于保稅監管狀態的貨物為期貨實物交割標的物的期貨實物交割。通俗一點說就是在保稅區或其他保稅監管區域里設立交割庫。  自2010年12月1日起,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會員和客戶通過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期貨保稅交割標的物,仍按保稅貨物暫免征收增值稅。期貨保稅交割的銷售方在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時,應出具當期期貨保稅交割的書面說明及上海期貨交易所交割單、保稅倉單等資料。不過,非保稅貨物發生的期貨實物交割仍將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下發〈貨物期貨征收增值稅具體辦法〉的通知》的規定執行。  此前,我國,部分期貨實物交割是在貨物完成進關手續后進行的,交易風險和交易費用相對較高。而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之后,企業可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下單,國際供應商直接將貨物屯于保稅交割倉庫。一方面,這種交易方式將強化上期所品種與國外商品價格的聯動關系,使其在國際市場有關商品定價體系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另一方面,保稅區期貨交割免征增值稅將吸引更多來料加工貿易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操作,進一步拓寬國內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范圍。  除此之外,期貨保稅交割試點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大有益處。在優惠政策的推動下,更多國際客商可能會考慮在上海洋山港等保稅區里建交割庫,這將進一步擴大上海的航運市場。

5,外高橋保稅區發票申請流程

帶上你們的稅務登記證副本、經辦人身份證、發票的領購申請單、發票的印章就可以了。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集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于一體,外高橋保稅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開發運作區域8.5平方公里。截止2003年末,保稅區累計批準投資項目7054個,吸引投資總額86.81億美元,投資者來自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已有99家進駐保稅區。保稅區投資企業共與世界上1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進出口貿易往來。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及社會發展。二〇〇三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在市委市府、區委區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市和新區的整體工作部署,緊緊圍繞“服務年、創新年”的主題,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堅持先行先試,擴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保稅區綜合競爭能力,優化綜合投資環境,降低企業運作成本,深化功能開發,在國際貿易、出口加工、現代物流三大功能的開發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使保稅區的綜合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持續的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保稅區已成為推進全市和浦東新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二〇〇三年,保稅區共實現:增加值323.18億元;銷售(經營)收入2268.06億元;工業總產值414.45億元;進出口貨物總值209.28億美元,其中出口48.52億美元;各類稅收收入總額225.12億元;新增投資企業1053家,吸引投資總額13.60億美元;港口吞吐量1627.2萬噸;集裝箱貨物吞吐量202.7萬標箱。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是設有隔離設施的實行特殊管理的經濟區域,貨物可以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免驗許可證件,免予常規的海關監管手續(國家禁止進出口和特殊規定的貨物除外)。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依據上海市人大制定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條例》等法規,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海關依據《保稅區海關監管辦法》實施業務監管。 吸取國外類似區域先進的發展理念 ,根據上海經濟與地理的實際情況,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精心規劃,發展成為集國際貿易、先進制造、現代物流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還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現代物流產業基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進出口國際貿易基地和上海市微電子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8年12月底,保稅區累計批準來自94個國家和地區的10242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1家入駐保稅區。累計吸引投資總額160.6億美元,合同外資7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3億美元。區內企業從業人數達19萬,其中外籍工作人員9200余人,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搜一下:外高橋保稅區發票申請流程

6,我公司7月份有一票貨物以進料加工的方式出口到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我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咨詢上海稅務局答復:經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出口給外商的貨物,在保稅倉庫屬于轉儲貨物,視同出口。但我們當地的稅務局不認同,說找不到相關財稅條文,也要征稅處理,請高手指教。不退稅我們認同,但要視為內貿要按出口繳稅
在我國,出口貨物增值稅實行零稅率,即相應的銷項稅額為零。正是由于銷項稅額為零,使得進項稅額無法得到實際的抵扣,因此,需要以退稅的形式使得無法抵扣的進項稅額得到實際的抵扣。 目前,在實務上,出口退稅在“銷項稅額”方面并非執行真正的零稅率而是一種“超低稅率”,即征稅率(17%、13%)與退稅率(各貨物不同)之差,即稅法規定的出口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比率。 我國對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的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實行“免、抵、退”辦法。“免、抵、退”的含義如下: “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免征生產銷售環節的增值稅; “抵”是指以本企業本期出口產品應退稅額抵頂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退”是指按照上述過程確定的實際應退稅額為負數時,即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應抵頂的進項稅額未能完全抵扣時,對未抵扣的部分予以全部或部分退還。 一、歸納起來,“免、抵、退”稅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 (一)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征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相關會計處理為: 根據“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二)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末留抵稅額 若應納稅額為正數,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則仍應交納增值稅;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未抵扣稅額,則有資格申請退稅,但到底能退多少,還要進行計算比較。 (三)計算免抵退稅額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公式為: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四)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1、若應納稅額為零或正數時,即:沒有留抵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為零;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全部作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有留抵稅額時,則可以免抵退稅額為限享受退稅: (1)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根據稅務局“免抵退審批通知單”)為: 借:應收補貼款 -出口退稅 (與通知單上所載“應退稅額”一致)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稅額”一致)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退稅額”一致) (2)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可全部退稅,則:當期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0。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應收補貼款”所對應的金額,才是真正的退稅,根據“當期應退稅額”的計算過程可得知,退的是期末未抵扣完的留抵進項稅額。 應收補貼款科目在會計上屬于過渡科目,不應結轉利潤,待補貼款到賬后,該科目余額自然歸零。 由此可見,“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核算的是“當期免抵稅額”與“當期應退稅額”之和,即稅法中規定的“當期免抵退稅額”(=出口銷售額*退稅率)。 而出口貨物實際執行的“超低稅率”計算的“銷項稅額”被計入了“進項稅額轉出”貸方專欄。如果將該部分數額與“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數額相加,其實也就是內銷情況下,應當交納的銷項稅額。在內銷情況下,增值稅(銷項稅)應由購買方支付,但由于出口實行免稅政策,購買方免于向銷售方支付增值稅款(這就是免稅的結果),對此,國家以“出口退稅”的辦法進行補償。在這個意義上講,出口退稅就相當于銷項稅,其目的就是用于進項稅的抵扣,抵扣有余的部分則給予退還。 在免抵退稅的計算方法中,計算“當期免抵稅額”主要是為了賬務處理的需要。免抵稅額即為“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的數額,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稅額,在財務處理時將無法平衡。 二、現結合實例說明如何進行計算和賬務處理。 (一)一般生產企業 例: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13%,2008年1—3月有關業務資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稅留抵5萬元,購進原材料等貨物5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85萬元,內銷產品銷售額300萬元,出口貨物離岸價折合人民幣1200萬元。 ①外購原材料、備件、能耗等,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等科目5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850000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5850000 ②產品外銷時,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等科目120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2000000 ③內銷產品,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等科目351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3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00 ④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200×(17%-13%)=48(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48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80000 ⑤計算應納稅額 本月應納稅額=51-(85-48)-5=9(萬元)>0,仍應交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140000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140000 結轉后,月末“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賬戶貸方余額為90000元。 ⑥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免抵退稅額=12000000*13%=1560000 從應納稅額計算可知,本月應納稅大于0,則應退稅額=0;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1560000-0=1560000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156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560000 2、二月份,外購原材料、燃料等支付價款85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144.5萬元;內銷貨物取得不含稅銷售額300萬元;出口銷售貨物取得銷售額500萬元。 ①采購原料、出口及內銷的會計分錄與1月份類似,不再贅述。 ②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500×(17%-13%)=20(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20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200000 ③計算應納稅額(即抵稅) 應納稅額=300×17%-(144.5-20)=-73.5(萬元) ④計算免抵退稅額(即算尺度) 免抵退稅額=500×13%=65(萬元)<73.5(萬元),可全部申請退稅 ⑤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應退稅額=65萬元 免抵稅額=0 期末留抵稅額=73.5-65=8.5(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65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650000 借: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85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85000 3、三月份,免稅進口料件一批,支付國外買價300萬元、運抵我國海關前的運輸費用、保管費和裝卸費用50萬元,該料件進口關稅稅率20%,料件已驗收入庫;出口貨物銷售取得銷售額600萬元;本月無內銷。 ①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300+50)×(1+20%)=420(萬元) 借:原材料4200000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3500000 應交稅金—應交關稅700000 ②出口的會計分錄與前2個月類似,不再贅述。 ③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420×(17%-13%)=16.8(萬元)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600×(17%-13%)-16.8=7.2(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72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72000 ④計算應納稅額(即抵稅) 應納稅額=0-(0-7.2)-8.5=-1.3(萬元) ⑤計算免抵退稅額(即算尺度)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420×13%=54.6(萬元) 免抵退稅額=600×13%-54.6=23.4(萬元) ⑥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應退稅額=1.3萬元 當期免抵稅額=23.4-1.3=22.1(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13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221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234000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85000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85000 (二)進料(來料)加工企業 案例:某公司從事對外加工業務(以及國內銷售業務),對外加工出口a產品,發生國內成本: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工資、折舊等無進項稅金)42,800,000元。 1.該業務采取進料加工方式 a、進料加工的核算 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貨物與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貨物的“免、抵、退”稅核算大致相同,只是在計算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和應退稅額上限時,對免稅進口的保稅料件視同已征稅款計算模擬抵扣稅款。即:本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本期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征稅率-退稅率)-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征稅率-退稅率);應退稅額上限=本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率-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退稅率。免稅進口料件的退稅率以復出口貨物的退稅率為準。 出口企業收到主管國稅機關《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后,依據注明的“不得抵扣稅額抵減額”(即: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征稅率-退稅率))作如下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b、進料加工方式效果計算: a產品當年出口銷售收入(離岸價×外匯兌換率)170,000,000元,加工a產品進口材料成本(當年海關核銷免稅組成計稅價格)100,000,000元,當年應退稅額1,500,000元。 適用“免、抵、退”出口退稅政策,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不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a產品稅率17%、退稅率13%,城建稅稅率7%,教育費附加費率3%。 (1)銷售收入:170,000,000元 (2)銷售成本:150,000,000元,其中:進口材料成本:100,000,000元;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40,000,000元;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170,000,000元×(17%-13%)-100,000,000元×(17%-13%)=2,800,000元 (3)應交增值稅:-免、抵稅額=-〔(出口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退稅率-應退稅額〕=-〔(170,000,000元-100,000,000元)×13%-1,500,000元〕=-7,600,000元 (4)銷售稅金及附加:-免、抵稅額×(7%+3%)=-760,000元 (5)利潤=(1)-(2)-(4)=20,760,000元 2.該業務采取來料加工方式 a、來料加工的核算 (1)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不作價的,只核算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來料加工 (2)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作價的,核算進口原輔料款和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賬款(工繳費部分) 貸:主營業務收入——來料加工(原輔料款及加工費) (3)外商投資企業轉加工收回復出口 a、銷售收入同(1)、(2) b、進口料件外商不作價,在發出加工時作如下: 借:撥出來料——加工廠名(**來料)(只核算數量) 貸:外商來料——國外客戶名(**來料)(只核算數量) 憑加工企業加工費發票,支付工廠加工費 借:主營業務成本——來料加工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委托加工的成品驗收入庫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代管物資——國外客戶名(加工成品名稱)(只核算數量) 貸:撥出來料——加工廠名(來料名稱) c、進口料件外商要作價。在發出加工時,憑業務或儲運部門開具的蓋有“來料加工”戳記的出庫單,按原材料金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賬款——來料加工廠 貸:原材料——國外客戶名(來料名) 加工廠交成品時,按合約價格及耗用原料,以及規定的加工費,根據業務部門或儲運部門開具的蓋有“來料加工”戳記的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國外客戶名(加工成品名) 貸:應收賬款——來料加工廠(按規定應耗用的原料成本) 應付賬款——來料加工廠(加工費,如外幣按入庫日匯率) (4)對來料加工所耗用的國內進項稅金進行轉出 原則上按銷售比例分攤 借:主營業務成本——來料加工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加工費免征增值稅,出口貨物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金不得抵扣計入成本,a產品當年來料加工費65,000,000元。 b、來料加工方式效果計算: (1)銷售收入(來料加工費):65,000,000元 (2)銷售成本:51,700,000元,其中: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40,000,000元;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10,000,000元×17%=1,700,000元 (3)應交增值稅:0元 (4)銷售稅金及附加:0元 (5)利潤=(1)-(2)-(4)=13,300,000元 3.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比較及選擇 按照現行稅收政策,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一律實行“出口免稅”管理辦法,即進項稅額(包括進口料件和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不予抵扣,最后生產加工環節不征稅,出口也不退稅(即只免不退)。進料加工貿易則不同,進料加工企業不但生產加工環節不征稅,而且使用的國產料件取得增值稅發票的可辦理出口退稅(即又免又退)。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的加工利潤計算如下: 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稅金及附加,其中, a、進料加工: 銷售成本=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 ;銷售稅金及附加=-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進料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b、來料加工: 銷售成本=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金;銷售稅金及附加=0元,因而: 來料加工利潤=來料加工費-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 根據這兩個公式,對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進行比較、選擇: 一般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發生的“國內成本”相同,企業選用進料加工方式還是來料加工方式利潤大,只需比較進料加工的“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差額與“來料加工費-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差額大小,選擇差額大的加工方式。 本文案例中,進料加工的“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差額(67,960,000元)>來料加工的“來料加工費-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差額(63,300,000元),進料加工利潤(17,960,000元)>來料加工利潤(13,300,000元),該公司應選擇進料加工方式。 本文所述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比較及選擇是在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不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規定基礎上進行的,實際上我國有的省市規定(如山東省地稅局)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要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在這種規定下: 進料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來料加工利潤=來料加工費-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

7,你是出口到保稅區還是出口加工區出口加工區應該有退稅的吧我們

出口到加工區享受退稅 在轉到保稅區 這樣操作 直接出口到保稅區沒退稅拿的 貴司是區內企業?上海有需要操作可以找我司
只有倉儲物流區可以退稅,出口加工區應該沒有退稅.你看下你報關后有沒有拿到海關的出口退稅聯,如果沒有只能視同內銷,交17%增值稅.我打電話到國稅去問過的. 如果不是保稅區就能退稅.
在我國,出口貨物增值稅實行零稅率,即相應的銷項稅額為零。正是由于銷項稅額為零,使得進項稅額無法得到實際的抵扣,因此,需要以退稅的形式使得無法抵扣的進項稅額得到實際的抵扣。  目前,在實務上,出口退稅在“銷項稅額”方面并非執行真正的零稅率而是一種“超低稅率”,即征稅率(17%、13%)與退稅率(各貨物不同)之差,即稅法規定的出口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比率。  我國對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的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實行“免、抵、退”辦法。“免、抵、退”的含義如下:  “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免征生產銷售環節的增值稅;  “抵”是指以本企業本期出口產品應退稅額抵頂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退”是指按照上述過程確定的實際應退稅額為負數時,即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應抵頂的進項稅額未能完全抵扣時,對未抵扣的部分予以全部或部分退還。  一、歸納起來,“免、抵、退”稅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  (一)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征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相關會計處理為:  根據“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二)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末留抵稅額  若應納稅額為正數,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則仍應交納增值稅;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未抵扣稅額,則有資格申請退稅,但到底能退多少,還要進行計算比較。  (三)計算免抵退稅額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公式為: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四)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1、若應納稅額為零或正數時,即:沒有留抵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為零;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全部作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有留抵稅額時,則可以免抵退稅額為限享受退稅:  (1)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根據稅務局“免抵退審批通知單”)為:  借:應收補貼款 -出口退稅 (與通知單上所載“應退稅額”一致)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稅額”一致)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退稅額”一致)  (2)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可全部退稅,則:當期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0。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應收補貼款”所對應的金額,才是真正的退稅,根據“當期應退稅額”的計算過程可得知,退的是期末未抵扣完的留抵進項稅額。  應收補貼款科目在會計上屬于過渡科目,不應結轉利潤,待補貼款到賬后,該科目余額自然歸零。  由此可見,“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核算的是“當期免抵稅額”與“當期應退稅額”之和,即稅法中規定的“當期免抵退稅額”(=出口銷售額*退稅率)。  而出口貨物實際執行的“超低稅率”計算的“銷項稅額”被計入了“進項稅額轉出”貸方專欄。如果將該部分數額與“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數額相加,其實也就是內銷情況下,應當交納的銷項稅額。在內銷情況下,增值稅(銷項稅)應由購買方支付,但由于出口實行免稅政策,購買方免于向銷售方支付增值稅款(這就是免稅的結果),對此,國家以“出口退稅”的辦法進行補償。在這個意義上講,出口退稅就相當于銷項稅,其目的就是用于進項稅的抵扣,抵扣有余的部分則給予退還。  在免抵退稅的計算方法中,計算“當期免抵稅額”主要是為了賬務處理的需要。免抵稅額即為“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的數額,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稅額,在財務處理時將無法平衡。  二、現結合實例說明如何進行計算和賬務處理。  (一)一般生產企業  例: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13%,2008年1—3月有關業務資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稅留抵5萬元,購進原材料等貨物5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85萬元,內銷產品銷售額300萬元,出口貨物離岸價折合人民幣1200萬元。  ①外購原材料、備件、能耗等,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等科目5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850000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5850000  ②產品外銷時,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等科目120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2000000  ③內銷產品,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等科目351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3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00  ④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200×(17%-13%)=48(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48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80000  ⑤計算應納稅額  本月應納稅額=51-(85-48)-5=9(萬元)>0,仍應交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140000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140000  結轉后,月末“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賬戶貸方余額為90000元。  ⑥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免抵退稅額=12000000*13%=1560000  從應納稅額計算可知,本月應納稅大于0,則應退稅額=0;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1560000-0=1560000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156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560000  2、二月份,外購原材料、燃料等支付價款85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144.5萬元;內銷貨物取得不含稅銷售額300萬元;出口銷售貨物取得銷售額500萬元。  ①采購原料、出口及內銷的會計分錄與1月份類似,不再贅述。  ②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500×(17%-13%)=20(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20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200000  ③計算應納稅額(即抵稅)  應納稅額=300×17%-(144.5-20)=-73.5(萬元)  ④計算免抵退稅額(即算尺度)  免抵退稅額=500×13%=65(萬元)<73.5(萬元),可全部申請退稅  ⑤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應退稅額=65萬元  免抵稅額=0  期末留抵稅額=73.5-65=8.5(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65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650000  借: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85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85000  3、三月份,免稅進口料件一批,支付國外買價300萬元、運抵我國海關前的運輸費用、保管費和裝卸費用50萬元,該料件進口關稅稅率20%,料件已驗收入庫;出口貨物銷售取得銷售額600萬元;本月無內銷。  ①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300+50)×(1+20%)=420(萬元)  借:原材料4200000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3500000  應交稅金—應交關稅700000  ②出口的會計分錄與前2個月類似,不再贅述。  ③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即剔稅)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420×(17%-13%)=16.8(萬元)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600×(17%-13%)-16.8=7.2(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72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72000  ④計算應納稅額(即抵稅)  應納稅額=0-(0-7.2)-8.5=-1.3(萬元)  ⑤計算免抵退稅額(即算尺度)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420×13%=54.6(萬元)  免抵退稅額=600×13%-54.6=23.4(萬元)  ⑥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應退稅額=1.3萬元  當期免抵稅額=23.4-1.3=22.1(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13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221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234000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85000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85000  (二)進料(來料)加工企業  案例:某公司從事對外加工業務(以及國內銷售業務),對外加工出口a產品,發生國內成本: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工資、折舊等無進項稅金)42,800,000元。  1.該業務采取進料加工方式  a、進料加工的核算  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貨物與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貨物的“免、抵、退”稅核算大致相同,只是在計算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和應退稅額上限時,對免稅進口的保稅料件視同已征稅款計算模擬抵扣稅款。即:本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本期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征稅率-退稅率)-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征稅率-退稅率);應退稅額上限=本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率-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退稅率。免稅進口料件的退稅率以復出口貨物的退稅率為準。  出口企業收到主管國稅機關《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后,依據注明的“不得抵扣稅額抵減額”(即:本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征稅率-退稅率))作如下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b、進料加工方式效果計算:  a產品當年出口銷售收入(離岸價×外匯兌換率)170,000,000元,加工a產品進口材料成本(當年海關核銷免稅組成計稅價格)100,000,000元,當年應退稅額1,500,000元。  適用“免、抵、退”出口退稅政策,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不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a產品稅率17%、退稅率13%,城建稅稅率7%,教育費附加費率3%。  (1)銷售收入:170,000,000元  (2)銷售成本:150,000,000元,其中:進口材料成本:100,000,000元;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40,000,000元;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170,000,000元×(17%-13%)-100,000,000元×(17%-13%)=2,800,000元  (3)應交增值稅:-免、抵稅額=-〔(出口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退稅率-應退稅額〕=-〔(170,000,000元-100,000,000元)×13%-1,500,000元〕=-7,600,000元  (4)銷售稅金及附加:-免、抵稅額×(7%+3%)=-760,000元  (5)利潤=(1)-(2)-(4)=20,760,000元  2.該業務采取來料加工方式  a、來料加工的核算  (1)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不作價的,只核算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來料加工  (2)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作價的,核算進口原輔料款和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賬款(工繳費部分)  貸:主營業務收入——來料加工(原輔料款及加工費)  (3)外商投資企業轉加工收回復出口  a、銷售收入同(1)、(2)  b、進口料件外商不作價,在發出加工時作如下:  借:撥出來料——加工廠名(**來料)(只核算數量)  貸:外商來料——國外客戶名(**來料)(只核算數量)  憑加工企業加工費發票,支付工廠加工費  借:主營業務成本——來料加工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委托加工的成品驗收入庫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代管物資——國外客戶名(加工成品名稱)(只核算數量)  貸:撥出來料——加工廠名(來料名稱)  c、進口料件外商要作價。在發出加工時,憑業務或儲運部門開具的蓋有“來料加工”戳記的出庫單,按原材料金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賬款——來料加工廠  貸:原材料——國外客戶名(來料名)  加工廠交成品時,按合約價格及耗用原料,以及規定的加工費,根據業務部門或儲運部門開具的蓋有“來料加工”戳記的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國外客戶名(加工成品名)  貸:應收賬款——來料加工廠(按規定應耗用的原料成本)  應付賬款——來料加工廠(加工費,如外幣按入庫日匯率)  (4)對來料加工所耗用的國內進項稅金進行轉出  原則上按銷售比例分攤  借:主營業務成本——來料加工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加工費免征增值稅,出口貨物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金不得抵扣計入成本,a產品當年來料加工費65,000,000元。  b、來料加工方式效果計算:  (1)銷售收入(來料加工費):65,000,000元  (2)銷售成本:51,700,000元,其中:國內材料成本:10,000,000元;國內其他成本:40,000,000元;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10,000,000元×17%=1,700,000元  (3)應交增值稅:0元  (4)銷售稅金及附加:0元  (5)利潤=(1)-(2)-(4)=13,300,000元  3.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比較及選擇  按照現行稅收政策,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一律實行“出口免稅”管理辦法,即進項稅額(包括進口料件和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不予抵扣,最后生產加工環節不征稅,出口也不退稅(即只免不退)。進料加工貿易則不同,進料加工企業不但生產加工環節不征稅,而且使用的國產料件取得增值稅發票的可辦理出口退稅(即又免又退)。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的加工利潤計算如下:  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稅金及附加,其中,  a、進料加工:  銷售成本=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 ;銷售稅金及附加=-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進料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b、來料加工:  銷售成本=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金;銷售稅金及附加=0元,因而:  來料加工利潤=來料加工費-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  根據這兩個公式,對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進行比較、選擇:  一般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發生的“國內成本”相同,企業選用進料加工方式還是來料加工方式利潤大,只需比較進料加工的“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差額與“來料加工費-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差額大小,選擇差額大的加工方式。  本文案例中,進料加工的“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差額(67,960,000元)>來料加工的“來料加工費-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差額(63,300,000元),進料加工利潤(17,960,000元)>來料加工利潤(13,300,000元),該公司應選擇進料加工方式。  本文所述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比較及選擇是在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不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規定基礎上進行的,實際上我國有的省市規定(如山東省地稅局)進料加工出口貨物免抵的增值稅要征收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在這種規定下:  進料加工利潤=銷售收入-進口材料成本-國內成本-不予抵扣或退稅進項稅額-免、抵稅額×(城建稅稅率+3%);  來料加工利潤=來料加工費-國內成本-耗用國內材料進項稅額。
出口到加工區、物流園區是有退稅的。你是想到保稅區,還是到加工區,還是想加工區再轉保稅區。還想轉加工手冊?
文章TAG:上海市保稅區稅務局網站上海上海市保稅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德令哈市| 平南县| 大埔县| 鹤庆县| 南投市| 辽阳县| 肥城市| 禹州市| 石门县| 伊春市| 南投县| 永泰县| 达日县| 永安市| 文昌市| 鹤庆县| 建瓯市| 五家渠市| 安图县| 社旗县| 龙井市| 竹北市| 慈溪市| 耒阳市| 石屏县| 阿巴嘎旗| 瓮安县| 陇南市| 沁水县| 巴彦淖尔市| 仁布县| 民和| 谢通门县| 汉寿县| 巍山| 当雄县| 永善县| 汤阴县| 台中市|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