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面好吃,我們河南的燴面更好吃。我們河南的燴面是非常好的美味的,河南可謂是燴面的鼻祖了,到底好吃在哪里呢,我給你們說吃過河南燴面都知道,河南燴面是把葷,素,湯,菜,飯五種元素合為一體的美味,我們河南的燴面有幾種,有三鮮的、有牛肉的、有羊肉的等、不僅僅面勁道,湯好喝,里面的配菜更是非常的好吃,而且有葷有素,吃著特別的有滋有味,在燴面中最重要的是湯我們都知道燴面里面都有湯,而大家都沒有發現這種湯并不是透明的,而是看起來白白的,想必吃過燴面的都知道,為了保證面的口感,湯和面都是分開煮的,那么既然不是面粉的原因,想必里面必有蹊蹺,就是高湯,這種湯可不是一般湯,這都是用新鮮的羊肉羊骨經過長時間的熬制,幾個小時熬出來的,所以看上去白白的,而且有點濃稠度。
1、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于河南燴面的發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因為相關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源地卻能找到相關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
而當地文獻也記載了方城在上世紀39年至40年被日軍轟炸的歷史,民國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縣全城歡慶的煙花里,在孔廟的舊街上碗香居的原處,一家飯鋪隆重開業,紅綢繞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方城燴面!大門上一幅對聯寫得好,上聯是:一碗飯饃菜湯齊全;下聯是:全國人老中青喜歡;橫批:日本滾蛋!綜合來看,由于河南沒有知名的菜系,加上與其說是河南燴面,倒不如說是鄭州或者方城燴面更恰當些,因此這道面應該是一種以前底層生活居民的用餐,從其配料來看更像是過節時改善生活時吃的,因此起源已經很難探究,倒是兩個關于抗日的傳說給這道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2、請你們評價一下河南的燴面,有什么優缺點?
河南的燴面是湯面,從湯面的吃法上來說。湯面根本就無法和拌面比較,河南燴面的優點是量大,燴面的湯菜豐富,比較實惠,湯味厚重濃香。但是燴面的面太過于借助湯味,無法最大發揮面條本身的質感,就是用高筋麥芯粉做出來,面條口感也不過如此,以上就是燴面的優缺點。結合老王自己的行業日常,當下在魔都的餐飲市場上,也是非常容易能找到河南紅燒牛肉面館,雖然起的名字是牛肉面館,但是它主打的面食是羊肉燴面和羊雜燴面,
因為河南本土也有拉面,只不過河南拉面被蘭州拉面和青海拉面的風頭所掩蓋。如果追究歷史,蘭州牛肉面的源頭則來自于故土中原,當然,河南燴面的面也是抻拉的寬面。但是這種拉面入湯后不久,口感就會非常不好,這就是湯面的特性。河南燴面的湯,制作非常繁瑣,羊骨頭熬湯以及配料就占用了很多的時間,海帶絲,鵪鶉蛋,豆腐皮,羊肉,枸杞等等,配湯配面,吃起來確實實惠多多。
就著幾瓣糖大蒜,或者生大蒜,吃起來也味道不錯,河南燴面比較實惠,根據題主描述,那么河南燴面和外省市的面有什么差距嗎?那要看怎么比了。單就河南燴面本身來說,他和蒸面條、胡辣湯一樣,是河南主食的標志,燴面的湯菜以及制湯,代表了河南菜口味的主體風格,河南位于中原,雖然河流縱橫,但天然的遠離大海,而小麥產量全國第一,在傳統飲食習慣上,只能在面粉的基礎上,利用家禽制作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