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水豆腐是用鹽鹵作為凝固劑而制成的豆腐,又稱作“老豆腐”或“北豆腐”,鹵水豆腐的特點是硬度和韌性較強,適合做家常菜里的紅燒、清燉等菜肴。這句老古話說的就是做豆腐的核心技術,但不是完全技術,點豆腐還有很多其他物質,做豆腐的鹵水,有叫鹽鹵的,其實本來就是鹽鹵。
1、老家做豆腐都是鹵水豆腐,那么鹵水是怎么弄的?是什么物質?
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句老古話說的就是做豆腐的核心技術,但不是完全技術,點豆腐還有很多其他物質,包括石膏、酸漿、白醋和內脂。做豆腐的鹵水,有叫鹽鹵的,其實本來就是鹽鹵,曬制海鹽的副產品,也是廢棄物,作用是能使植物蛋白凝聚。所以,用它兌到豆漿里,蛋白凝固,成豆花,再放進模具擠出多余水分,就是豆腐,用專業的解釋,鹵水點豆腐的原理。
大豆磨成漿,蛋白全部在豆漿里,含量高達40%左右,但是這些蛋白和水分子結合一起,處于分散游離狀態。鹵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具有鹽析性質,能讓蛋白脫離水而凝聚一起,蛋白離開了水有聚在一塊,成了豆花,繼續凝聚就成了豆腐腦。其他添加劑也都是這個道理,再分享鹵水怎么來的。曬海鹽池子里的殘余水就是鹵水,可以直接用來點豆腐,
但是海邊鹽場才會有這個便利,其他地方要用到鹽鹵,就要把這些鹵水收集再曬干,成了白色的結晶。這個石塊一樣結晶體,叫做鹵塊,方便運輸和存放,用的時候取小塊泡水,就成了鹵水。至于多大比例,可以拜師學藝,只是要有思想準備,學會到出師,也不一定能有精確的比例。這就是老話說的:“釀酒做豆腐,一輩子不敢稱師傅”,每次點豆腐,都是靠經驗,所以每次豆腐口感不一樣,這就是豆腐流行2000多年的迷人之處。
2、如何制作鹵水豆腐?
豆腐是大豆制作成的食品,它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大豆經過加工,使得人體對大豆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大大提高。關于豆腐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孔子時代就有豆腐,一說是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現在普遍流傳的是第二種說法,豆腐源于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南宋朱熹在其《豆腐》一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豆腐的基本生產過程可以歸納為“選豆、浸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成型”等幾個步驟,豆腐制品還有干豆腐、水豆腐、油豆腐、豆腐干、豆腐乳等等,鹵水豆腐是用鹽鹵作為凝固劑而制成的豆腐,又稱作“老豆腐”或“北豆腐”,鹵水豆腐的特點是硬度和韌性較強,適合做家常菜里的紅燒、清燉等菜肴。制作鹵水豆腐,關鍵在于點漿,
點漿的時候,一邊添加鹵水,一邊要沿著同一個方向不停地攪動,直到漿液中出現芝麻大的顆粒時,停止攪動,加蓋、保溫、沉淀,半小時后即可包裹壓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以鹽鹵汁或山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可以看出,鹽鹵和石膏是點豆腐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