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源于包容”之所以會有“食在廣州”這個標簽,完全是因為廣州的包容性。廣州這座城,之于其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個長談不衰的話題之外,還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廣州的吃文化,畢竟“食在廣州”不是浪得虛名的,回到你的話題,為嘛說食在廣州,為嘛會說廣東是大吃省。
1、為什么說食在廣州?
廣州這座城,之于其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個長談不衰的話題之外,還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廣州的吃文化,畢竟“食在廣州”不是浪得虛名的。一盅兩件的早茶文化,夠曬鑊氣的大排檔文化...構成了廣州多元的吃文化,廣州這個地方很神奇,一方面,它能夠很好地保持了自己本土的美食,另一方面,對于外來的美食又能夠包容地接納,這種傳承和發展,均源于對美食的堅守和傳統美好祝愿的繼承,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食在廣州”源于包容”之所以會有“食在廣州”這個標簽,完全是因為廣州的包容性,它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用海納百川的胸襟去接納這各式各樣的文化,所以琳瑯滿目的各地美食都總能在廣州找到自己的位置。許多身在廣州奮斗的異鄉人,日夜奔走在街頭,偶爾停下來感到疲憊的時候,心里多多少少也會泛起一陣酸楚,嗯,想家了,
2、到底是誰說“食在廣州”的?廣州真的可承擔得起這個名號嗎?
[摳鼻]在你們的認知中,是不是只有放了辣椒的才會覺得有味道?打個比方,廣東海鮮一般以白灼(白灼就是沸水煮熟,啥也不放),白灼后蘸醬來吃,這是因為廣東人追求新鮮!一般廣東人買到很新鮮的食材都是以白灼或者清蒸,以追求食物的本味??墒呛芏嗳瞬⒉恢溃税鬃?,清蒸,那么廣東還有很多做法,以撒尿蝦(皮皮蝦)為例,
除了白灼外。廣東人還會做成椒鹽味(一般會放點辣椒粉和鮮辣椒粒),椒鹽是非常濃烈的做法,又比如,廣東的醉鵝,那可以用濃油醬赤形容。還有比如魚香茄子煲,姜蔥炒蟹等,啫啫煲等,他們只是看上去沒怎么放辣椒,但并不代表味道不濃郁!再舉個例子,廣東的炒河粉、炒米粉是很香和重味的,只是傳統來說并不放辣椒來炒,又換個說法!油條,這個全國人都吃的食物,當然廣東人也經常吃油條。
全國的做法和味道也是差不多,那為嘛在廣東的油條就視為清淡?而在其他省就變成重口味?廣東早茶有各種食物,你硬要盯著里邊的白粥和蝦餃說整個早茶都清淡,是不是有點一葉障目,或者自我催眠?廣東著名的鹽焗雞全部用海鹽,注意了,是海鹽,整大包覆蓋包裹煮熟,是不是你也覺得清淡?這是不是對廣東本身就有先入為主的無知和偏見?就如同BBC給外國網民一個鏡頭,中國人都是穿著藍色或者綠色的人民服,都騎著自行車,然后就認為中國人就是這樣?回到你的話題,為嘛說食在廣州,為嘛會說廣東是大吃省,
早在清朝的宮廷,粵菜是四大名菜系之一,新中國建立后,粵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難不成粵菜沒兩把刷子能榮登數百年的殊榮?只有來廣東生活過一段時間,出去吃一下,你才會發現廣東的食物琳瑯滿目,而且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火候,不同的步驟,就說廣東的糯米雞,就憑這些繁瑣的步驟,是不是對粵菜有點敬佩之心!我不敢說粵菜有多么強悍,但絕對敢說也許是中國最多品種,最豐富的菜系!如果一些別有用心,自卑之人能用嘴巴抹黑到粵菜或者廣東的經濟,那么也太自欺欺人,井底之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