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巧用一個字保住命是怎么回事呢。劉伯溫求雨未果,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趁勢向彈劾劉伯溫,說他殺人祭雨是對上天的不敬,因此觸怒天威,以朱元璋的個性,當然不會輕易放走劉伯溫,于是傳詔讓劉伯溫來朝堂面圣,并當面治罪,伺機將劉伯溫拿下。
1、傳說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巧用“赦”字保住了命,這是怎么回事?
前世諸葛亮三分天下,后世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花十年之功助朱元璋統一天下,朱元璋也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然而君臣之間卻鮮有如劉邦與張良及劉備與諸葛亮一樣的佳話,劉伯溫(1311~1375),少時聰慧,有神童之美譽。12歲中秀才,14歲入府學讀書,17歲師從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23歲中進土,26歲初入仕途,
然而,劉伯溫仕途頗為坎坷,在為元朝為宦的二十四年里,幾度沉浮,消磨了大半輩子的光陰,建樹平平。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根據地,劉伯溫受邀再度出山,加入朱元璋陣營,并獻時務十八策,制定先北上滅陳友諒、南下平張士誠的大政方針,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劉伯溫功不可沒,朱元璋特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那么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巧用一個字保住命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從頭說起,劉伯溫有諸葛亮之才,自然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卜先知,精通奇門遁甲、撒豆成兵之術。因此每遇大災大汗之年,劉伯溫就奏請朱元璋處理久積冤案、建立法制,勸誡朱元璋寬松刑法,以免濫殺無辜,朱元璋一一應允,劉伯溫筑臺求雨,少許時日,便天降甘霖,屢試不爽。
朱元璋龍顏大悅,雖對劉伯溫沒有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但也是相當倚重,朱元璋稱帝后一次北巡,留太子朱標監國,委派李善長與劉伯溫協助處理政務。恰好中書省都事李彬多次縱容手下徇私枉法,被舉報,劉伯溫奏請太子將其入獄,經查實李彬所犯罪狀完全屬實,于是劉伯溫派人飛馬請示朱元璋,由于李彬的李善長親信,劉伯溫怕朱元璋袒護李彬,于是特別說明近日天氣干旱,可懲惡祭天,以求降下甘霖。
朱元璋馬上首肯,劉伯溫處死李彬,祭天求雨,可是直到朱元璋北巡歸來后,滴雨未下。劉伯溫求雨未果,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趁勢向彈劾劉伯溫,說他殺人祭雨是對上天的不敬,因此觸怒天威,劉伯溫不慌不忙又向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闡述了干旱的原因: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郁結。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
看到劉伯溫如此胸有成竹的口氣,朱元璋準了,坐等雨下。于是劉伯溫手持寶劍,在筑臺上神神道道的比劃了起來,轉眼十幾天過去了,依舊滴雨未下,這下朱元璋怒不可遏,起了殺劉伯溫之心,回到后宮也是悶悶不樂。馬皇后最了解朱元璋的脾氣,馬上就看出了不祥之兆,因此詢問朱元璋因何不悅,朱元璋也沒有隱瞞,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馬皇后自然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朱元璋,不能隨意處事功臣,朱元璋聽了只是微微點了點頭,也沒有表明不追究劉伯溫的態度。馬皇后放心不下,怕朱元璋對劉伯溫下手,想給劉伯溫寫封書信,但是又不會寫字,最后靈機一動,找來一個小籃子,里面放了一枚大棗和一個水蜜桃,然后交由一名可靠的下人給劉伯溫送去。
劉伯溫打開籃子,馬上就明白了馬皇后的深意,于是準備收拾行囊告老還鄉,劉伯溫正在發愁以何理由向朱元璋辭行,如何才能虎口脫險,這時老家傳來了妻子過世的消息。這下劉伯溫有了主意,馬上給朱元璋寫一封辭呈,說事情緊急,只能不辭而別,以朱元璋的個性,當然不會輕易放走劉伯溫,于是傳詔讓劉伯溫來朝堂面圣,并當面治罪,伺機將劉伯溫拿下。
劉伯溫不敢抗命,一路走,一路思考應對之策,要不說劉伯溫絕頂聰明呢,不一會兒就想到了一個方法。這下劉伯溫心里有了底兒,故意放慢了腳步,悠閑自在如閑庭信步,看云卷云舒,朱元璋在朝堂上從早上等到中午也沒見到劉伯溫的人影兒,于是火冒三丈,向下面大喝一聲:“去給咱家把劉伯溫抓來!”話音剛落,劉伯溫匆匆忙忙邁入朝堂,幾步上前,雙膝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