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里最為思念的是那家鄉的味道…特別是在到了冬至的時候,所有的農活都忙得差不多了,一到做飯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都會搞點肉,搞點豆腐,放點青菜蘿卜的,一鍋煮。這是大別山區當地最為流傳的說法,意思是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每天白天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
1、還記得你們家鄉冬至都有什么習俗嗎?你們的冬至準備怎么過?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我們家鄉在冬至日有個世代習俗,即修墳,在每年的冬至日都要進行一次簡單的修墳,修墳前有個重要的祭祖儀式,俗稱“拜土地神”。
2、你的家鄉冬至必吃什么菜?怎么做?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是大別山區當地最為流傳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每天白天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一線的意思是縫衣服的線,以前沒有時鐘,用做事的時間長短來判斷時間,一天長一線,是說每天白天要長出縫衣服縫一根線的時間那么長,所以當地在冬至有吃面條的習慣。另外,當地還有吃南瓜餅的習俗,以前是各家各戶自己做,用糯米面和蒸熟的南瓜揉在一起,油炸出來吃,
3、你們家鄉,冬至的味道是什么?
不管我們身處哪里,流浪在何方?每個人的心里最為思念的是那家鄉的味道…特別是在到了冬至的時候,所有的農活都忙得差不多了,一到做飯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都會搞點肉,搞點豆腐,放點青菜蘿卜的,一鍋煮。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那種氣氛,那種香味,真好啊…這就是我們張家界非常出了名的三下鍋,也是我們最常吃的一道菜,不管你喜歡吃什么肉,放什么蔬菜,都是用火鍋燉著吃…我們父母總是說這是團圓菜,
4、冬至了,你的家鄉是吃餃子風俗嗎?
謝邀請!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為“大吉之日”。
5、冬至來了哦,你的家鄉有什么習俗、美食嗎?
夏歷.周歷.秦歷:是戰國至漢初均以365.25日為一回歸年,但每年的開端不同:夏歷建寅,即以陰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周歷建子,即以陰歷十一月歲首,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不同。在先秦古籍中,《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則用夏歷,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顓頊為基礎,以建亥之月(即夏歷十月)為歲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歷相同。
自漢武帝起改用夏歷以后,歷代沿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在農歷十一月。潮州人稱為“冬節”,《史記.歷書》:“周正以十一月”。所以冬至日在新年正月里,古稱“過年”,后來漢代改為夏歷,以立春日為春節,民間便稱冬至為“小過年”。潮州人有句俗話說:食丸加一年(一歲),可見潮州民俗古風遺存,古時中原也稱冬至為冬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問訊,諸王皆出,曄獨后來”。
冬節丸是冬節的特色食品,“丸”與“圓”同音,象征團圓,冬節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揉成團,再挲成小小的丸子,用紅糖水煮成甜品。冬節前夕,全家老幼圍在一起挲丸,這個過程,是團圓的象征,一家人喜氣洋洋,多人挲出來的丸有大有小,叫做“父仔公孫丸”,冬節日一早,主婦先盛起一大缽留著祭祖,家里的司命帝君(灶神),地主爺、井神等,都要一碗甜圓作為供品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