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五日節、艾節、端午、午日、夏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端午節,下面是我隨身帶來的端午節的起源故事,端午節源于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端午節演變而來,所以對端午節的歷史淵源知之甚少。
1、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這最早見于南朝吳郡《梁續齊和年譜》和北周《荊楚時代年譜》。2.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后被惡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粽子來驅蚊驅龍。3.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立即劃船去救,他們直奔洞庭湖,最后卻沒有看到屈原的尸體。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里。當人們得知他們打撈的是一位賢臣——屈大夫時,又冒雨沖出,劃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河上劃船,后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4.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五日節、艾節、端午、午日、夏節。它最初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可或缺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蒿、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解放后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量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代代相傳。
3、 端午節歷史起源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起源簡介:端午節是吃粽子的節日,這幾乎是每個人的認知。所以對端午節的歷史淵源知之甚少,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端午節,下面是我隨身帶來的端午節的起源故事。讓我們看一看,端午節源于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端午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黑龍第七夜升至天空的正南,是龍翔之日,即如《易經·干卦》銘文所言“龍在天”,下午的龍興,既“成功”,又“積極”,是大繁榮的形象。端午節,最初是南方先民為祭拜龍的祖先而創造的節日,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