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巖的層理構造可以反映沉積動力流的狀態,甚至可以根據砂巖特征的組合來判斷其沉積的環境。砂巖沉積受水流動力影響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紋層結構,砂巖是源區巖石經風化、剝蝕、搬運在盆地中堆積形成,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
1、樂山大佛4次閉眼,為什么一個石雕像也會有動作?
傳聞樂山大佛共四次“閉眼”,分別發生于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而樂山大佛建成于803年,距今1200多年,早不閉眼晚不閉眼,為何建國后閉眼?答案很明顯,所謂眨眼只是人們一廂情愿。樂山大佛是一座自唐玄宗年代開始建設的大型佛教雕塑,依托于山體,處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由于水勢較急在此河段常發生事故,可能由于這個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宗教信仰,玄宗時代開始在造大佛像,
由于大佛工程量巨大,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建造時很多巖石脫落掉于江河內,無意中使河水流動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傳聞在樂山大佛建成后河段內的事故確實少了很多,也個樂山大佛增添了很多神奇的色彩,從古至今吸引著文人墨客、游人到訪參觀,
大佛的設計相當精巧,考慮到了雨水對大佛從沖刷,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千百年來保護著大佛,起到了防止雨水侵蝕保護大佛的作用。但畢竟千百年過去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佛和建成時的已經相當不同,其實大佛是彩色的,先雕刻出外形,然后在相應的地方涂布相應的顏色,發髻自然是黑色、嘴唇是紅色,當然眼睛仁也是黑色,造就了大佛慈悲的形象,
但顏料不像巖石,經受風雨侵蝕會逐漸地脫落,而歷朝歷代也會對大佛進行修復,經過修復脫落脫落修復歷程,大佛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是睜閉一樣。網絡流傳的圖都是因為大佛眼睛上色彩脫落的結果,并不是大佛真的如活人一樣睜閉雙眼,看似玄妙的事,從物理化學的角度看則相當簡單。大佛歷經千年依然端坐在那里,石頭制成的它不悲不喜不為外物所動,更不會視民間疾苦而閉眼、哭泣,所有的只是人們一廂情愿加上去的想象而已,
2、砂巖石有哪些特點?
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絕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巖是源區巖石經風化、剝蝕、搬運在盆地中堆積形成。巖石由碎屑和填隙物兩部分構成,碎屑常見礦物:石英、長石、白云母、方解石、粘土礦物、白云石、鮞綠泥石、綠泥石等。填隙物包括膠結物和碎屑雜基兩種組分,
常見膠結物有硅質和碳酸鹽質膠結;雜基成分主要指與碎屑同時沉積的顆粒更細的黏土或粉砂質物。砂巖沉積受水流動力影響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紋層結構,常見的有平行層理、槽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等。水動力較強且穩定是,砂質顆粒均勻搬運沉積,形成平行層理,但是層理面未必水平,水動力稍弱時,會形成槽狀交錯層理,這只要是因為沉積下來的顆粒還會順著水流方向推進遷移。
若遷移面平整則形成板狀交錯層理,當砂質顆粒沉積以重力流為主時,會呈現快速堆積來不及分層的現象,即塊狀層理。因此,砂巖的層理構造可以反映沉積動力流的狀態,甚至可以根據砂巖特征的組合來判斷其沉積的環境,例如自下而上若依次為礫石滯留沉積,大型槽狀交錯層理或板狀交錯層理砂巖、小型槽狀交錯層理或板狀交錯層理砂巖、水平層理泥巖相時,我們可以判斷這一套巖石為曲流河河道沉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