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再過20年,東莞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過現在的深圳水平,但東莞能成為中國的特區。深圳有粵港澳大灣區,前海蛇口自貿區等區域的政策與產業的扶持,這些雖然東莞也有,但是深度與廣度不一樣,深圳有大鏟灣鹽田港這兩個世界級港口,也有寶安國際機場,廣深港高鐵站,以及西部通道,深中大橋,這些都會拉開深圳與東莞的差距。
去年六月份,乘坐高鐵到家鄉走走,走出站臺,給我難以想象人煙稀少,再到陳屋那條路上,隨了來往中小型車外,人頭涌涌一派景象似灰飛煙沒了當時我想從家鄉商圈衰退,可以讓人聯想,人為管理上復雜因素。東莞從地理任置上,交通接讓上都是成就不少人的夢想,有幸見證東莞的輝煌歲月也不愿看到落幕那一刻心酸,如果東莞人振作起來,從內部人的文化素質方面著手,應該會有一個重朔當年的光輝人的向往。
你問的是升值,你可能是剛需的同時也有投資需要吧,東莞買房,臨深,就看兩個地方,鳳崗和松山湖。松山湖松山湖位置好,在中心城區旁邊,又是臨深地區,其次政策扶持、廣深科技創新長廊核心平臺之一、東莞高新科技產業園,這些都是松山湖的實實在在的優勢。各位科技大佬進駐:華為、生益科技、藍思科技、vivo…經濟發展勢頭足,單是2018年GDP就超600億元,
環境好,60%的綠植覆蓋率,這些都導致了松山湖成為了東莞房價的天花板之一,松山湖已經沒有再批居住用地了,周邊鎮街均價2.7w-3w。鳳崗鳳崗近深圳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倒三角的形狀插入深圳腹地,被龍崗和布吉夾著,龍華就在隔壁,一路過去就是羅湖了,這是地理優勢。其次就是鳳崗的規劃和發展,在東莞的規劃里面,鳳崗就是臨深片區,主要承接深圳外溢的人口和產能,未來的發展肯定是不錯的,
加上鳳崗政府去年開始就加緊修路,計劃拿出9.5個億元要打通到深圳的公路,還有未來深圳軌道10號線將向東延伸至龍崗中心城,與在建地鐵16號線的黃閣站換乘,串聯龍崗平湖、東莞鳳崗及龍崗龍城,并在鳳崗設龍平路站、油柑埔站、官井頭站、大運城邦站等4座車站。可能目前鳳崗的環境不算最優,但是給三至五年時間,鳳崗是個好地方,
3、未來3年,東莞有望成為第二個深圳嗎?
哈哈,這是玩笑。不過這玩笑還是挺有趣的,三年內?就算再過十年,東莞都不可能達到現在深圳的高度。或許再過20年,東莞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過現在的深圳水平,但東莞能成為中國的特區?能成為中國的一線城市?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能成為副省級城市?能成為世界主要港口?顯然不可能,但是,東莞與深圳一樣是極具活力的城市,去年增長率達7.4,高于廣州、佛山等重要城市。
三年后,東莞一定會象深圳一樣成為世界創新中心——華為公司部屬大舉遷往東莞就是一例,三年后,東莞會象深圳一樣進入萬億俱樂部——以去年東莞的gdp8279億元的基數每年6.5%的增長率便可達到。三年后,東莞將躍升為象深圳一樣的全國為數不多的超大城市——現接近900萬的人口量最有機會成為廣東第三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
4、同樣是珠三角,東莞為什么和深圳比城建差距那么大?
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8個層面一、城市定位:無論是最初的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定位是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特區,特就意味著特別之權,特之優惠,特之產業,特之人才,特之資金等等,這就與東莞定位的世界工廠有本質的差別,東莞最初的定位就是三來一補的加工企業與代工企業的聚集區,臺資港資日資以及外資的工廠區域。二、從城市產業上差距:因為城市定位的不同,導致城市產業的巨大差異,
東莞遍地都是廠房以及酒店,這是圍繞加工制造產業而出現的城市形態與配套。而深圳發展了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從而形成了金融產業,科技互聯產業,貿易產業以及房地產,復合型與多元性遠超東莞,三、城市形態上的差異:因為城市產業的不同,從而導致城市形態的差別,放眼東莞,都是以各鎮為中心,形成多個功能完整的小鎮形態,而深圳的視野在全球,在全球的科技,金融與未來的人工智能產業上與世界展開競爭,從而形成了工廠,公寓,寫字樓,超高層的完整的城市形態與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