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則是徐中舒先生的觀點,徐中舒先生認為,《說文》中的“豫”從予,其實是從邑的訛寫。豫劇是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河南,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傳承,這里與秦時“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樣的,他給出的解釋也是比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產生的,并不見于甲骨文和青銅器。
1、河南簡稱豫,豫劇就是河南戲的意思,豫劇不能代表曲劇越調嗎?為什么?
謝謝邀請,本人隨是河南人,但對豫劇不太懂,只說下自己知道的。豫劇是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河南,被外國人稱贊是《中國歌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傳承,豫劇有分四大聲腔,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劇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桑振君等。
越調應該是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清乾隆年間,禹縣《今禹州》縣衙門及車馬行會就組織越調班,清同治年間《南陽》鎮平縣,清光緒年間(南陽)內鄉縣都有越調班社存在,清朝末年河南南陽以及禹縣,襄城縣,郟縣,許昌,新鄭,密縣,滎陽,越調班社達一百多個。越調代表人物,申鳳梅,張秀卿,楊桂芝,李延安,馬蘭,毛愛蘭等,
河南曲劇據說前身是高蹺曲子(到底是什么不是內行人我也不了解),由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劇,曲劇在河南,甘肅,陜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挺多劇團的。代表人物有郭立仙,張曉風,邢金鍔,謝芳馨,霍振海,郭鳳娥,田欽澤,周玉珍,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那里錯了請指出來,本人門外漢一個,只是家鄉的經常領導。
2、“豫”字的來歷是什么?
“豫”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字形看最初形似從象、從呂(當為邑),后來就不斷增加飾筆,至楷書就演變成了左從予。發展軌跡如下:《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于物。從象予聲,”可見,當時許慎認為“豫”是較大的象。后人對許慎的解釋多有異議,這種不同看法主要是從字形上來進行剖析的。竺可楨認為:“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志”,
張漢沽則認為,“豫”左為“予”,“予”之意為我,右為“象”,因此合而釋之便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而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則是徐中舒先生的觀點,徐中舒先生認為,《說文》中的“豫”從予,其實是從邑的訛寫,他給出的解釋也是比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產生的,并不見于甲骨文和青銅器。因此,“予”當為“邑”之訛寫,徐中舒先生對“邑”字的字形變體與“豫”字左旁進行了對比,認為當為“邑”之訛變。
“豫”字為“象”“邑”二字合文,不但予邑二字字形相同,并與古代地名從邑之例相合,《說文》有“邑”之字如邰、邠、郁、扈、鄷、鄭等等皆為地名。禹貢之徐州字亦從邑,從彳為錯誤之字,古字形“徐”亦從邑,而且也在左,禹貢豫州、徐州二地,字都從邑,之所以這樣命名因“徐”為國名,“豫”則以產象而得名也。這里與秦時“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