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周的都城在西安還是在洛陽的問題我來作答,相信初中歷史課本早就給出了答案,再有《新華字典》也有簡單的圖解,中國中央電視臺也有專業解讀——。當關中無災時,天子行轅就在長安,當關中欠收時,天子就移駕洛陽,鎬在灃河東岸,歸灃東新城斗門街辦轄,洛陽長安相距不遠,不會對朝政產生影響。
1、西周為什么準備建都洛陽,洛陽好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郟鄏,卜曰:“傳世三十,歷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周公又營成周,
2、西周的都城到底在洛陽還是西安?
關于西周的都城在西安還是在洛陽的問題我來作答,相信初中歷史課本早就給出了答案,再有《新華字典》也有簡單的圖解,中國中央電視臺也有專業解讀——。現在是網絡時代,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是“我是來看評論的,”。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豐鎬遺址”文物保護碑在我的家鄉隨處可見,以至于影響了我們村乃至我們街辦的拆遷開發等工作,
如果河南洛陽朋友要爭,建議先去國務院,先摘掉我們這里的帽子,然后愛誰誰去。官方的解釋西安,古稱長安,豐鎬等,其中豐又作灃,大部分在今陜西西安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馬王街辦,位于灃水(河)西岸,鎬在灃河東岸,歸灃東新城斗門街辦轄。咸陽是秦都,漢隋唐叫長安,西安是明朝以后的稱呼,西周王朝是奴隸制國家,在現在看來,可以是一個大的部落群體,以農耕文明為主,兼有游牧性質的群體,在建國以前,在今甘陜境內經歷過不下四五次大的遷徙,同時那時候的城市有市無郭,城市布局可以是方的,也有可能是圓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受人口的限制,不可能達到今天一個縣城的規模。
3、為什么說隋朝首都實行的是一京兩陪制,京師(長安)和兩個陪都(揚州,洛陽)?
在冷兵器時代,如果天下大亂,那么定都長安是個正確的抉擇,長安處于關中平原,物產豐饒。關中有秦嶺丶巴山拱衛,東邊有潼關,西邊按隴南,關中產糧、隴南產馬、西北產鹽。因此關中不但易守難攻,而且還能夠養兵,因此隋朝初創時期,在長安建都是明智的選擇。隋朝平定天下后,長安人口大幅增長,一旦關中遇災年,關中糧食就供給不上了,
因此隋朝將洛陽設立為東都:1,當關中無災時,天子行轅就在長安,當關中欠收時,天子就移駕洛陽。洛陽長安相距不遠,不會對朝政產生影響,2,南方糧草調至洛陽后,如果要繼續調進關中,就必須靠人力、畜力,而潼關路不寬,因此從洛陽向關中調糧,不但耗費不少,而且耗時也長。因此將洛陽設為東都,是經濟實惠的選擇,3,由于隋朝實行兩京制,所以很多勢力、很多機構,都會將原本設在長安的據點機構,分出一部分到洛陽。
這也疏解了長安的壓力,由于隋朝在隋煬帝主政時期,修通了大運河,溝通了華夏的主要水系,于是煬帝選擇在揚州建立了行宮,一方面便于天子乘船巡視南方,另一方面便于加強位于南方的華夏經濟中心與位于北方的華夏政治中樞的聯系。隨著天下大亂,煬帝無法返回長安、洛陽,因此隋朝才將揚州作陪都,這也是無奈之舉,一朝三都,就是隋朝管理混亂的特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