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伉院”目前主要分布于黃土高原。這三高特性也極大地提高了旱半夏種植門檻,將小散戶、傳統一家一戶的種藥農民排擠在外,從而在當地形成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在資本與藥農的合力推動下,種植大軍越來越大,種植區域越來越廣,真正興起了旱半夏種植的熱潮,河北旱半夏,以一種獨特的模式在穩步發展,其產業化的發展體系,為社會解決了較多就業問題,給當地農民致富增收帶來了新途徑。
1、“地坑院”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何歷史?
“地伉院”目前主要分布于黃土高原。我家有本古書上有過關于“地伉院”的記載,也不見得是真的,本人說出來讓各位游客看一下,權當娛樂。據說天皇之族有巢氏發源于昆侖,當時的古人并不會建造中國傳統的桿廊式建筑,也不會榫卯等制造手藝,所以上古時的古人只能穴地而居。穴地而居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發展和完善,據說古人不但能從地上往下挖出房子,上古統治者還利用有利地勢挖掘建造了一座座城池,據說黃土高原最適合這樣的建造模式,估計這也是黃土高原成為古華夏文明的中心的原因之一,
個人認為黃土高原之所以變得千溝萬壑,除了自然因素外,我們的遠古祖先穴地而居、穴地為城的人為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關于穴地為城,據說至今還有一個保存較好的歷史遺跡存在,這就是位于新疆吐魯番的古代車師國的王城,據說占地面積達幾平方公里,只是不知道這個王城是屬于前車師國的,還是屬于后車師國的。地伉院是古代華夏文明的重要的活化石遺留,十分珍貴,值得好好保留,
2、半夏在哪里種?
旱半夏屬天南星科草本,藥用地下球莖。秋季、春季種植,當年可收獲,若是種植土質肥沃,管理得當,畝產量更高,效益更加可觀。旱半夏田間能套做玉米、高粱等高秸作物增收,也可套種于果樹林下,立體種植,綜合效益較佳,2018-11-2318:25:34來源:康美中藥網原創旱半夏種植呈星火燎原之勢旱半夏有“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三高特性。
畝投資動輒萬元以上,可謂投資高;畝純收益低則萬元,高則3萬元元,可謂收益高(詳細案例見文末);忌重茬、夏季怕多雨、管理技術要求高,稍有不慎或者遭遇天災,輕則減產,重則絕產,可謂風險較高,這三高特性也極大地提高了旱半夏種植門檻,將小散戶、傳統一家一戶的種藥農民排擠在外,從而在當地形成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
近幾年,旱半夏產業結構大幅調整,大規模包地種植興起,不少業外資金紛紛大舉進入,強勢的資本,也攪動了原本種植相對平衡的局面,旱半夏種植以星火燎原之勢,從安國向周邊縣市蔓延,從河北省內發展到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高額的效益,讓種植旱半夏的藥農嘗到甜頭,繼而帶動身邊親戚朋友、鄉鄰投身種植,在資本與藥農的合力推動下,種植大軍越來越大,種植區域越來越廣,真正興起了旱半夏種植的熱潮。
秧苗交易火熱,行情正處強勢期河北旱半夏主要是以鮮品做秧苗的形式外銷,收獲后,1.4篩以下做秧苗,冷庫儲備;1.4篩以上則做為藥材商品銷售。一般秧苗和商品比例為8:2,因此,種植旱半夏,收益主要是看秧苗價格高低,秧苗如果價高,則收益頗豐;如果做為商品銷售,則效益一般。因此,河北旱半夏形成以秧苗為主要效益的獨特發展模式,只有持續擴大發展面積,其產業鏈條才得以繼續,
2018年是河北旱半夏秧苗近幾年最為強勢的一年,隨著大量外圍資本的進入,旱半夏秧苗成噸成噸往外銷,到最后,甚至把原本做商品的大個半夏也當秧苗銷售,其價格也從近幾年的15-20元/市斤徘徊區間,強勢拉升到35元/市斤。種植規模大、產量高,2018年是種植戶們的“幸運年”!在大廳擺攤做藥材生意的轉型種藥了;做其它生意的、工廠上班的、外出打工的都跑來種植半夏了,
他們種植的規模還不小,起步幾十畝,高的100-200畝,不少地方形成了開著轎車,打開車門拿鋤頭的獨特風景。種植的人多了,包地租金也是水漲船高,從前幾年的800元到現在的1200元/畝,還是好地難求,本地沒地了,于是從周邊縣市包地,安國旱半夏從默默無聞之輩,一夜間成了全民皆知的“網紅”,,2018年,河北旱半夏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