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關,又稱“回魂夜”或“三七”。人死后燒七個七的講究情況在古代,人死后能做到燒七個七的,基本都是大戶人家,而多數平民百姓最多只能做到燒一個至三個七,而內容也是五華八門,各有不同,六個七又是怎么來的呢,因為,三七是家人與親人最后的道別日子,后來,有了燒七個七的習俗后,這七天便被人們稱為頭七或一七。
1、在農村,人去世為什么要燒七個七?各個七有什么講究嗎?
民間流傳的人死后燒七個七,究竟是指哪七個七,又有哪些歷史淵源和講究呢?人死后燒七個七的歷史淵源在古代較早的時候,判斷一個人是否死亡,基本采用“手指探鼻息之法”,也就是將手指放在人的鼻孔下方,感覺有沒有氣息。一旦發生沒有進出的氣息,便視為死亡,并會即時下葬,但是,后世人們都知道,鼻孔沒有氣息,并不等于死亡。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因神醫扁鵲的一段經歷,才使人們改變了這一人死即下葬的習俗,并因此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路過虢國時,正趕上太子大喪,經詢問老百姓,才知太子身體一直都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斃了。好奇之下,扁鵲根據老百姓的講述,對太子的癥狀推理一番后,竟然發現太子可能并沒有真死,
于是,扁鵲急忙趕到王宮說明來意。當時,國王正因“白發人送黑發人”而悲傷之時,聽聞神醫扁鵲來意,立即命其檢查太子的“遺體”,隨后,扁鵲拿出針石刺激太子身上的穴位,片刻功夫,太子先是手指動了動,接著又慢慢睜開眼睛醒了過來。因此,扁鵲活死人的神醫之名迅速傳遍了各列國,而這一天正好是太子“死亡”的第七天,自此,人死后在第七日會有機會復活的說法便在民間流傳了下來,而停尸七日后入棺下葬也漸漸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后來,有了燒七個七的習俗后,這七天便被人們稱為頭七或一七,那么,另外六個七又是怎么來的呢?到了南北朝時期,每遇喪事,大戶人家因修建大型墓室造成靈柩長時間停放,這才逐漸興起了超度亡靈習俗。而在這一習俗中,某些教派為了提升自身在民間的影響力,以便收取更多的香油錢,便將六道輪回的傳說融入了燒七個七的喪葬習俗中,
人死后燒七個七的文化淵源傳說,在某個教派中,“七”既指“東、南、西、北、上、下、中”的周天全方位,表示圓滿和吉祥之意,也表示一個輪回。因這一傳說,據說在一些大戶人家的推動下,逐步形成了燒七個七天的喪葬習俗,而七個七天則表示人死后需過七關,才能進入回輪,轉世投胎,第一關:離別關,又稱“一七”或“頭七”。
民間傳說,人死后的前七天靈魂會出現在親朋好友居住的地方,向親朋好友告別,在網上,還有人表示,曾聽到去世親人的說話聲。所以,“頭七”親人主要準備喪葬用品,同時,還要準備一盞長明燈,最好是銅油燈,以方便親人復活時的行動。第二關:惡鬼關,又稱“二七”,告別儀式結束后,陰差(牛頭、馬面,或黑白無常)就會出現,將去世的親人帶走。
在這一關,為防止陰差在路上為難去世的親人,家人每天都要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了,以便路途使用,第三關:雞鳴關,又稱“回魂夜”或“三七”。陰差帶著去世的親人到城皇廟辦好“除陽籍”、“入陰籍”的交接手續后,陰差會放去世的親人回家做最后的道別,但雞鳴前必須回到城皇廟與陰差匯合,然后踏上黃泉路,前往陰間,如果,雞叫前不能回來,就會變成孤魂野鬼,無法進入六道輪回投胎轉世。
據說,在三七期間,有些家人會在門窗部位撒上草木灰,并能看到草木灰上的奇怪腳印,因為,三七是家人與親人最后的道別日子。所以,家人都非常重視,孝子賢孫幾乎都是在靈柩前守夜到天明雞叫,第四關:餓狗關,又稱“黃泉路”或“四七”。雖然,在前往的黃泉路上有陰差相伴,但也會遇餓狗擋道,一旦無法趕走餓狗,就不能按時趕到鬼門關,同樣無法進入六道輪回轉世重生,
但是,在這一關,每頓飯前,家人都會在靈柩前獻飯,就是為了順利經過餓狗關。第五關:鬼門關,又稱“五七”,《西游記》第十回寫道,唐太宗:“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門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當去世的親入時入鬼門關后,就真正的陰陽兩隔了,第六關:望鄉關,又稱“六七”。古詩云:“待到兒孫還恩日,一捧黃土永相隔,望鄉臺上風凄慘,奈何橋上無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