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為了便于治理黃河以及出于防御的需要,明政府又將黃河以北的幾個州府劃給了河南省,至此河南省的行政版圖與今天基本一致了。由于這個省的名字特別長,民間多簡稱為“河南江北省”或者是“河南省”,再河南省雖然有一部分轄區在黃河以北,但主要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
1、河南省很大一部分位居黃河以北,為什么還叫河南省?
河南省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只有一小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叫河南省并不意味著其轄地都在黃河以南,就像是山東省的本意是“太行山以東”,但這也并不代表著現在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都是山東省的轄地。在今天,太行山以西是山西省,而太行山以東卻并不是山東省,而是河北省,再說,河南省雖然有一部分轄區在黃河以北,但主要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
(圖中紅線就是黃河,可以看到河南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自元朝以后,中國的條省界都盡量避免完全按照山川河流進行劃分,這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依靠山川之險進行割據,“河南”作為地方行政名稱最早出現于隋朝,隋朝政府在今天河南省境內設立河南郡、滎陽郡、陳留郡、梁郡等郡。到了唐朝,唐朝政府又在河南境內設立都畿道和河南道,
(唐代的河南道基本就是在黃河以南,當時河南道面積比現在大多了,除了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以外,今天的山東省大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都屬于河南道。總之,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都是河南道轄區)唐朝滅亡之后,河南道被取消,在北宋建立之初,今天的河南省歸屬京西路管轄,不過“河南”這個稱謂并且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降級為“河南府”,受京西路管轄。
由于級別降低了,河南府的轄區面積也大大縮小,僅為洛陽附近地區,到了元朝,元朝政府將整個黃河中下游以南和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合并為一個行省,建立了“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省會開封。由于這個省的名字特別長,民間多簡稱為“河南江北省”或者是“河南省”,此時的河南江北省仍舊是基本位于黃河以南,只不過當時黃河的入海口在江蘇境內,因此元代的河南江北省不包括山東地區。
(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可能是由于版圖遼闊的原因,元代的諸省的面積都非常大,但這種過分龐大的省份不利于管理,于是到明代,明朝政府對元代各省進行了拆分,其中河南江北行省被拆成三部分,明政府在河南江北省西部地區設立了河南布政司(仍舊簡稱為河南省)。此后為了便于治理黃河以及出于防御的需要,明政府又將黃河以北的幾個州府劃給了河南省,至此河南省的行政版圖與今天基本一致了,
2、河南省為什么簡稱為豫?
象(徐輛切)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大象的象形,隸變楷化后,筆畫詮釋大象的外表特征。象是由表示圓頭吞食的符號“?”、橫口“?”、三撇“彡”、彎鉤“”和橫八“”會意而成的字,“?”表示吞食水草長形的圓頭;“?”表示圓形的長鼻;“彡”是三的變形表示多,變形為撇“丿”表示向下向內之意,這里引申為柔軟的皮毛,“彡”表示大象身上很多皮毛(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還有大象應該有較長的皮毛,南方氣候炎熱,皮毛較短,就像北方的豬樣皮毛比南方的要長,適者生存);橫八“”應該是象背上的鬃毛,分布在象背上(現在黃河流域的大象已經滅絕,南方熱帶區域生活的大象已經看不到鬃毛,就如生活在溫室的豬-豕也沒有了豬鬃)。
讀音是借“徐和輛的切音”,徐表示大象行動緩慢,少有添亂,生活安舒,輛表示大象個頭大如車、聚眾活動,豫(予)是由予和象會意而成的字。予即標音有會意,予表示交配,引申為愉悅、懈怠之意;象指示大象,總體會意為交配的大象。所以,豫的本義為愉悅交配的大象,引申1.歡喜,快樂:面有不豫之色。2.安閑,舒適:優勞興國,逸一亡身,
3.游樂(秋游、秋行曰豫)4.豫章]①木名。豫,指枕木章,指樟木,②大木,巨木,③端直的好木;④一指古地名,在“江北準水南”;二指古郡名,治今江西南昌,江西省的別稱,⑤古縣名,治今江西南昌,又名鐘陵、洪州。5.怠;厭煩,6.猶豫;7.同“猶”,欺騙,8.六十四卦之第十六卦,承謙卦啟隨卦;謙虛待人必定安樂,安樂必有人追隨卦形,坤下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