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話里有“您家”“他您家”的敬語,其他評論里說武漢人日常用語不文明,這個事實更多存在于上一輩武漢人。總而言之,與武漢人打交道不是那么累,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但前提是對武漢人的民風民俗有個基本了解,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
1、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2、經常聽人說有知識沒文化,知識和文化的本質區別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知識和文化是兩個不同概念,明白了二者的區別,也就通曉“有知識沒文化”的意義,知識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二者最明顯的區別: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就像天地玄黃、寒來暑往等,知識是客觀的,沒有主觀色彩;而文化既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就必滲透了人類的情感、思想,
所以文化有民族、國家之別,而知識則不因地域、政治、歷史而變。文化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面略作說明,構成某地文化的因素一般有:一、自然環境。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自然條件對人們的生存質量與心理狀況的影響,并因此而形成特定的區域文化,比如南方水鄉的節日龍舟比賽,在多旱少雨的晉西北就絕無可能,而蒼茫、恢宏又凄然、悲壯與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連綿起伏地貌相契合的信天游又只能是黃土高原的“特產”!二、地理條件。
“唱山歌嘍,”,神秘、幽深的大山便是山歌不竭的源泉;而古代山西便利的交通及境內豐富的食鹽資源則孕育了不勝枚舉的成功晉商,三、典范人物潛移默化可以帶動特定區域的文化特色。比如有清時安徽桐城的方苞、姚鼐等人的“桐城派”極大地影響了桐城文化,而知識因是人們客觀認識,并不受主觀影響,歷史、政治、地域對其影響也微乎其微。
如圓周率,無論是祖沖之發現時的南北朝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不管是在華夏大地還是南非的好望角,它總是3.1415926,無論時間、空間,歷史、地緣,它總是兀。又如我們做發面食物一樣,無論哪方人士,要想吃不酸不堿的饅頭大餅,總要運用酸堿中和原理,總之,知識不受外力影響,而文化既帶有人類情感,又深受地域、自然、族群的影響。
3、大家覺得武漢人怎么樣?好相處嗎?
我是70后,母親是上海人,我在上海出生并度過童年,父親武漢人,后來父母離婚了。在滬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后來基本都在武漢,其實說到底,哪里都有好壞。武漢的很多男性勇敢果斷,有擔當,經常很有義氣,不計較太多,做學問的也很讓人佩服。武漢的女性有不少很能干,性格中有潑辣利落的一面,總而言之,與武漢人打交道不是那么累,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但前提是對武漢人的民風民俗有個基本了解。
武漢話里有“您家”“他您家”的敬語,其他評論里說武漢人日常用語不文明,這個事實更多存在于上一輩武漢人,隨著時代發展,我很高興武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新風尚,武漢的市容環境和社會風氣越來越文明,這與武漢外來人口較多也有關系,說普通話的變多了。過去我是欣賞上海的,但是現在我回到上海除了傷感就是失望,因為那種文明的氣息已經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