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個地方的粽子最出名,一為嘉興,二是肇慶,肇慶裹蒸粽屬廣東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除了肇慶,再無別的地方有此榮譽,為什么肇慶的裹蒸粽特別好吃。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工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
1、你覺得的肇慶的粽子好吃嗎?他們有什么特色?
中國有兩個地方的粽子最出名,一為嘉興,二是肇慶,肇慶裹蒸粽屬廣東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除了肇慶,再無別的地方有此榮譽,為什么肇慶的裹蒸粽特別好吃?源于肇慶出產的粽葉質量最好,用它包粽子,味道最好吃。肇慶人有逢年過節煲粽子吃粽子的習慣,就像柳州人都喜歡吃螺螄粉,潮汕人喜歡吃海鮮粥,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說明是獲得群眾認可的,
我吃了幾十年肇慶裹蒸粽,說實話,覺得沒什么特別,直到在其他地方吃了別的粽子,才知道肇慶的裹蒸粽,肥而不膩,滑而不沾,材料豐富,分量十足,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今天越來越少人吃粽子,月餅等傳統食品的,肇慶裹蒸粽無疑仍保留著中國特色食品的傳統,吃的是粽子,留的是一代代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值得大家尊重品味。
2、哪個地方的粽子好吃且適合送禮?
端午節將臨,又是吃粽子的時候,我用字還是喜歡做“糉”,以米飯祭屈原老祖宗,很好。文人論題,總愛由典故說起,所有的飲食文章都會告訴你粽子的起源和典故,讀之重複又重複,如果你喜歡研究,看其他書去,我要講的,是自己的一個吃粽子的旅程。做為香港人,天天就能吃到粽子,只要你到粥面店,都有裹蒸粽出售,制法大概是從著名的肇慶蒸傳來,但已沒那麼講究,包的餡只有豬肉,
正宗肇慶蒸粽的餡料有五香粉豬腩肉、咸蛋黃、蝦米、栗子、蠔豉、香腸和臘鴨。蒸的時間規定用大鍋,蒸十句鐘,當今的肇慶粽水淮如何,沒機會去試,最靠近那種味道的,反而在澳門找得到,清平直街內的「杏香園」做的粽子資料十足,四粒象棋般大的江瑤柱和三個蛋黃,絕不欺客。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工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蒸它三百六十五天也不透,
包粽的資料,最初用竹筒,這種做法還流傳到在寮國、緬甸一帶,把糯米塞入竹筒中燒烤出來,沒有餡的居多。你如果想嘗試一下,可在九龍城的泰國雜貨店買到,接是用竹葉、蘆葦葉,也有芭蕉葉和蓮葉包的。奇異品種在臺灣嘉義,有種叫山豬耳的,生長在峭壁上,它比竹葉更厚更韌,又有一股幽香,是包粽子的最好資料,廣東中山生長的蘆兜,村中兒童斗的金絲貓蜘蛛,最愛藏于它的葉片中;用蘆兜來包粽子,據說可持久不壞。
說到中山,所制堿水最佳,把稻草、勒樹和一種叫蘇木的心燒成灰,水浸后就成堿水,它炮製的堿水粽不用冰柜,放它一個月來吃也不要緊,當今的堿水粽,就是放棄竹筒,以竹葉來包的原始形態和味道,用的泰米又叫大黃米,古時候叫黏黍,包出來的東西稱之為角黍。湖北市西部城鎮秭歸為屈原的老家,至今還用最傳統的方法包粽,但黍米已被糯米代替,制法為:蘆葦葉用沸水燙軟,裹時每次用三張葉,置左手掌中,撐開,下麵兩片重迭,上面一片在兩張葉交縫處壓實,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圓錐形,放糯米與紅棗一個,壓實卷包成菱形粽子,用蘆葦扎緊,大火燜煮即成,
古時一般老百姓都窮,沒肉吃,也沒糖,甜味出自那粒紅棗,山東名點之一叫黃米紅棗粽,到現在還用黃米。用糯米包粽,始于唐代,臺灣有種粿粽,則將糯米舀成黏膏,再把瘦肉拆成絲,用糖炒過來包的,味道相當不錯,經濟起飛后,許多著名的臺南擔仔面店紛紛推出豪華粽子,餡中有鮑魚、江瑤柱、生蠔、海參魚翅等等,以本傷人,吃一兩個還可以,多了生膩,當然比不上老百姓最愛的燒肉粽,基本上它只包肥豬肉,但用五香粉醃過,香料味極重,這也是由福建泉州傳來的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