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黃梅戲一般認為發源于湖北黃梅縣,但是現在的黃梅戲和早期的黃梅戲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慶人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又吸收了徽調、青陽腔等發展延伸而來,所以我認為把黃梅戲的發源地定為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安慶市兩地才是標準答案。現在的黃梅戲一些藝人對戲曲的認知非常混亂,拿現代的一些東西和黃梅戲攪和在一起。
1、你們對黃梅戲怎么看?
昔日黃梅戲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嚴鳳英功不可沒。黃梅戲來源于安徽湖北的黃梅調,最早只是一種秧歌的形式。這種秧歌的形式只是戲曲的初級階段,還沒有擺脫歌舞加唱的這種形式,一直以來,黃梅戲只是他們那一地域里的人喜歡。其他地方根本聽也沒有聽說,也談不上喜歡,一個小劇種,引不起人們的注意也是理所當然應該的。但是因為黃梅戲的一位重要的名角的出現,使黃梅戲名聲大噪,成為全國聞名的劇種,
這位黃梅戲的大師就是嚴鳳英。嚴鳳英的出現,充分體現了任何一個劇種都得有名角兒來支撐,如果沒有名教支撐的話,這個劇種也不被人重視和喜歡。嚴鳳英的嗓音非常獨特,略帶沙啞,并不明亮,特別有韻味兒。人戲稱為煙袋鍋嗓子,他的藝術精湛,唱念俱佳。只要聽過嚴鳳英演唱的人,都會記憶特別深刻。四九年以后,她拍了電影《女駙馬》,《牛郎織女》《天仙配》,
由于電影的傳播功能,使全國人民都開始認識了黃梅戲,開始認識了黃梅戲的一個大名角嚴鳳英。文革的時候,嚴鳳英被迫害致死,那么,十年動亂以后,黃梅戲雖然被恢復演出,但是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嚴鳳英那樣的大師級演員。現在的黃梅戲一些藝人對戲曲的認知非常混亂,拿現代的一些東西和黃梅戲攪和在一起,弄得玩意兒不倫不類。使黃梅戲更加的沒有人看了,
2、黃梅戲的發源地究竟是哪里?
討論可以,注意團結。早期的黃梅戲一般認為發源于湖北黃梅縣,但是現在的黃梅戲和早期的黃梅戲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慶人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又吸收了徽調、青陽腔等發展延伸而來,所以我認為把黃梅戲的發源地定為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安慶市兩地才是標準答案,黃梅戲從一個地方小戲,逐漸發展壯大成全國性大戲,依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希望所有的人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
3、在廣州哪里能看到粵劇?
看粵劇?不如來粵劇藝術博物館啦!廣福臺后臺,準備上臺的粵劇演員正忙著化妝,萬千著名博物館之中,有奇思妙想的新銳設計,有氣勢恢宏的古典設計,而在廣州有一座讓人第一眼看到不會和博物館固有印象聯系起來的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這座曾經拿下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魯班獎的博物館,在6月30日迎來了開館兩周年的紀念日,
日前,粵劇藝術博物館總設計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謙向記者講述了博物館的設計建造故事。這座以嶺南傳統園林為展現形式,為了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的地道嶺南園林式博物館,圓滿地融合了現代造園技術與古典匠心傳承,設計理念嶺南園林才是粵劇演出的原生狀態“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
一曲清代的竹枝詞再現了粵劇當年嶺南水鄉堤岸的表演盛況,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廣東省目前為止唯一的世界級非遺。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一座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的博物館受到各方關注,最終中標單位為園林式設計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由郭謙教授擔任主創設計師,廣州藥洲遺址修繕改造及南粵先賢館的設計方案都是他的代表作。
為何用園林作為粵劇博物館的展現形式?郭謙告訴記者,設計團隊沿著時間軸線回溯承載著粵劇誕生及歷史發展記憶的種種空間形式,有紅船、江畔、村口、戲棚等,當以空間視野回顧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荔灣涌沿岸周邊的歷史空間形態時,一個關鍵詞躍然而出——“嶺南園林”,項目所在的荔灣區,是粵劇起源地,從南漢時期到現在此地曾有30多個園林,粵劇也曾在私家園林里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