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是之前東北地區小女孩兒們非常喜歡玩的一種骨頭玩具。鼓的那面叫背,凹的帶坑兒的是坑,側面漂亮的叫“針”,另一側叫輪,給每個家庭供應的肉也都是有數的,不僅是抓石子,還可以抓麻將,豎著的麻將代表一千,橫著的是一百,平攤著的是十,一般誰先抓到一萬誰就贏了。
1、小時候玩的嘎拉哈你還記得嗎?
這個咬嘴的詞,有些人還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嘎拉哈是之前東北地區小女孩兒們非常喜歡玩的一種骨頭玩具。它是豬,羊,袍子等動物,后腿中間接大腿骨的那塊骨頭,被當成玩具而起的名字。當時肉還有別的副食品都是憑票供應,給每個家庭供應的肉也都是有數的。也不見得家長買肉時就會趕上有嘎啦哈,即使有時趕巧會有,也只能一個個慢慢攢嘎啦哈(還要經過處理,才能成為玩具)。
因此哪個小朋友有一付嘎啦哈,那是很神氣,又令她們驕傲的事,有心的家長們還會把嘎啦哈染上各種鮮艷的色彩,五顏六色的更讓人眼饞。誰有嘎啦哈?她周圍必定有一幫和她要好的小朋友,她們很會來事兒,圍著她轉,討她高興。只希望她能把嘎啦哈借給自己玩一玩,那別提有多美了!用口袋或小皮球(如同大蘋果那般大),欻嘎啦哈是標準的玩法。
四個嘎啦哈是一付,它有四個面兒,每個面的圖案都不同。鼓的那面叫背,凹的帶坑兒的是坑,側面漂亮的叫“針”,另一側叫輪,玩時把手中的口袋(皮球),在自己面前往空中扔,在口袋下落之前,把自己面前相同圖案的背或坑先抓在自己手里,還不能碰到其他的嘎啦哈,然后再正好接住落下來的口袋(皮球),才算贏。否則你就輸了,
東北的冬天非常寒冷,黑天很早,下午不到五點,天就黑了。小時候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好不容易輪到自己要和別的小朋友們一起欻嘎啦,甚至是剛剛玩一會兒,就會聽見媽媽叫著自己的小名,招呼自己回家吃飯。小朋友們也都戀戀不舍,四散回家,我很不情愿的跟在媽媽后面,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邊走,還會被媽媽數落,天黑了,還不知道回家。
那時就會在心里暗暗想,等我長大了,我想玩到什么時候回家就什么時候回家,你就管不著我了,那一幕幕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媽媽那疼愛又略帶責備的話語,似乎還在耳畔回響。可歲月不饒人,現在的我已漸漸變老,那個叮囑我天冷加衣,餓了趕緊吃飯的,嘮叨的媽媽,已走遠即使現在再想聽那些話語,也只可能會在夢里浮現,我現在又重復著媽媽所做的一切。
只是把這所有又復制到了自己女兒身上,我也會擔心她的冷暖,有沒有吃飽。不管女兒樂不樂意?會不會領情?我也只會按自己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只管給予她滿滿的,飽含著嘮叨的愛。這也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們有的牽掛,操不完的心,只不過她現在還小,不會表達自己的心里真實的想法是否也如我當初一樣?嘎啦哈帶給那代孩子們美好的回憶,那曾是她們童年里渴望而不可及的玩具。
2、80后小時候都喜歡玩什么?
小時候,在那個只有黑白電視,無比純真的年代里,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戲成了我們唯一的樂趣,不知道這些游戲你們還記得嗎?一、跳房子(難度系數兩顆星)這個游戲的玩法很簡單,扔一個瓦片狀的石頭在空格里,然后單腳跨過有石頭的空格,經過每一個沒有石頭的空格,回來的時候再單腳撿回石頭,繼續扔在下一個空格上,誰先扔到最后一個空格誰就贏了,
二、斗牛(難度系數三顆星)這是男孩子的游戲,記得小學的時候,每次上體育課都有一群男孩子在操場上斗牛,誰先倒下或者誰先雙腳著地就輸了。三、玩彈珠(難度系數三顆星)用一個大彈珠在土里鉆個洞,這個洞叫老巢,然后把小彈珠彈進洞里,誰先彈進去,就能用大拇指和食指量一拃,再去攻擊其他人的彈珠。如果打中其他人的彈珠,并且打中后兩個彈珠相距小于三拃,那個彈珠就屬于你了,
四、跳繩(難度系數兩顆星)跳繩分為跳單繩和跳雙繩,兩種跳繩都很受歡迎,一般女孩子比較喜歡玩。五、打四角包(難度系數四顆星)記得小時候很多多余的書從來不會扔,用來折四角包最好不過了,尤其是書殼做的最硬了,那時候幾乎每個男孩子手上都有一摞四腳包,隨時準備下課“應戰”,玩法也很簡單,每人放一個四角包在地上,誰力氣大用自己的四角包把別人的四角包打翻了,別人的就屬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