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過中元節的風俗則簡單些,主要是燒香等,像擺中元這樣的習俗也找不到了。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廣東的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潘劍明介紹,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在南宋之前,本來都是七月十五過中元節,到南宋時元兵攻宋,“人們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已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擺地官了。
1、中元節你們那里過嗎?怎么過?
中國有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之說。都是以陰歷計,上元節正月十五,是大家最熟悉的元宵節,又傳說為玉皇大帝的生日,中元節是七月十五,又稱鬼節,這是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孟蘭盆會:下元節則為十月十五。古代此三節是十分隆重的祭祀節日,分別祭祀天官,地官,水官,中元節這一天據說鬼門大開,從閆羅到小鬼都到人間來過節,所以這一天忌諱很多,晚上早些回家,不要靠墻站立,不要勾肩搭背,以免滅掉肩上的生命之火等等。
2、廣州人怎么過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人們都燒紙祭奠先人,天河區車陂村“沙美梁”祠堂舉行“擺中元”活動,該活動已有五百年歷史,所謂“擺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車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廣東省內唯一保留這種習俗的宗族,“擺中元”從農歷十五擺到十九與民間的“七月半”、“鬼節”或者佛教的“盂蘭盆節”時間相同,都是農歷七月十五,但是中元節來源于道教,道教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中元為地官,下元為水官,中元節對掌管著天氣、收成和旱澇的地官進行供奉。
在車陂村,有專門的拜地官儀式,村中四五十歲的婦女集中在一起拜地官,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雖然進入農歷七月以后,廣州城內四處可見燒祭品祭祖的現象。但都沒有車陂村這么正式隆重,昨日,車陂村“沙美梁”祠堂供桌上擺上了各種工藝品、彩色龍船、繡珠燈籠按慣例,擺中元要從農歷十五擺到農歷十九,中餐晚餐都有大盆齋菜,只要捐三五元香油錢就可以享用了,
手工藝品和儀式與乞巧節相似雖然“擺中元”的手工藝品及儀式與乞巧節十分相似,但還是有一些不同,“擺中元”沒有牛郎織女,也沒有七娘梳妝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裝,分別是天官(賜福)的、地官(消災)的、水官(解厄)的,三件衣服會在祭臺后上方高高掛起,最后才燒掉祭神。而且七夕是以女性為主,中元是男女為主,目前車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廣東省內唯一還保留著這種習俗的宗族,七夕和中元只相隔一周時間,一般來說擺七夕就不擺中元,擺中元就不擺七夕,所以珠村不擺中元,車陂不擺七夕。
而北方過中元節的風俗則簡單些,主要是燒香等,像擺中元這樣的習俗也找不到了,有人認為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元節,在家老老實實不出門,到了七月十五沖出來“吃消夜”,但也有人認為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有的人兩天都過節,潘劍明介紹,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在南宋之前,本來都是七月十五過中元節,到南宋時元兵攻宋,“人們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已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擺地官了。
3、怎樣才能環保過中元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至十五日是先人的中原大會,也稱月半節,又稱鬼節,是懷念先人祭拜的日子,各地習俗不一,過去非常恭敬,不能高聲說話,不能打罵孩,家里要特別搞好衛生,在接先人前要穿整齊干凈,必須要穿長褲才去燒紙相請,七月十三是先人過年,鞭炮聲熱鬧非凡,十五是送先人返回,后人會為先人準備很多禮品和燒紙,現在大家都懂得環保,今年開始市里在中原節不燒紙,不放鞭炮,這都為了活著人的健康,可以放電子鞭炮,農村有些地方也在開始慢改。
4、你們的中元節是怎么過的?
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陽節,潮汕的中陽節是這樣過的,農歷十四是鬼神的節日,人們從一早就準備好飯菜到山上去拜鬼神,到了晚上很多人很早就呆在家不敢出門了,聽說晚上會有孤魂野鬼出來,所以到了晚上外面街上就比較安靜的,到了十五中午也要準備好飯菜在家里拜祖先,當天要在家里拜神,也要去各個廟里拜神,這個中陽節在潮汕還是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