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數學公式,深圳GDP≈(廈門GDP 珠海GDP 汕頭GDP)×2深圳GDP是廈門的5倍以上,其中深圳面積和廈門相差不大,深圳是1996平方公里,廈門大概是1700平方公里。首先是深圳因為靠近香港,特別是香港回歸中國,深圳的發展更加快了,有了香港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圳很快在內地眾多城市中崛起,而廈門和珠海、汕頭一樣,都沒有深圳這樣的地緣優勢。
扯什么平均工資一點不現實,我跟你說下廈門各行各業的工資水平,你心里自然就明白了。服務員2500到4000,包吃住,保安,3000到6500,年齡大個子矮的工資就低,相反的工資就高點,司機3500到7000,這里根據開的大車或者小車工資會有區別,其中廈門公交車司機工資扣完五險一金到手5500左右,房產銷售2500到20000不等。
2、廈門以后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嗎?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數學公式,深圳GDP≈(廈門GDP 珠海GDP 汕頭GDP)×2深圳GDP是廈門的5倍以上,其中深圳面積和廈門相差不大,深圳是1996平方公里,廈門大概是1700平方公里,但是深圳實際管理人口有2000萬以上,而廈門的常住人口只有500萬。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廈門在后兩個方面落后于深圳!1:地利,如果說上個世紀80年代,深圳與廈門還在同一起跑線上,那么到了90年代,深圳與其他三個特區逐步拉開差距,首先是深圳因為靠近香港,特別是香港回歸中國,深圳的發展更加快了,有了香港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圳很快在內地眾多城市中崛起,而廈門和珠海、汕頭一樣,都沒有深圳這樣的地緣優勢。
2:人和,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撈金”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深圳成為當時中國市場經濟的試驗田,數以萬計的年輕人、企業家開始來深圳淘金,徹底激發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創業熱潮,無數人在深圳扎根,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從萬科的王石到華為的任正非,再到比亞迪的王傳福,再到騰訊的馬化騰,他們都是深圳快速發展起來的佼佼者,
3:文化,如今的深圳,儼然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中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好的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在深圳,回過頭來看往昔,深圳的模式很難被復制,因為很多城市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是文化,深圳的海納百川文化,是這四十年改革開放最寶貴的結晶!總結:“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不管什么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3、同樣是經濟特區,廈門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里?
主要差距:某華事件后,廈門從中國第一彩電、手機產業基地,電子、石化進口第一港,工業機械第一廠、客車第二廠,國內影視第一城,變成了打醬油的安靜美少女,天天乖乖梳妝打扮,取悅蕓蕓眾生,當時國內第二、三手機廠聯想、夏新均出走,全國第一民企華信和閩南全體房企被斷糧遷往上海,石化工業按下暫停鍵,廈華重組,廈工、金龍資金全停。
而深圳在那個時期正相反,蛇口“進出口”走向人生巔峰(一臺水貨手機加價2000 的年代,單手機一項,蛇口地區一天產生幾十上百億的灰色凈收入),華強北迸發電子創新活力,基本耕地紅線撤銷,一步步發展成了國際化大都市,不過廈門現在也沒那么差,現在最強的是金控,有心的去看看市、區財政、國資下屬有多少控(參)股企業和大幾千億的產業基金。
這還不包括附屬在這些資本周邊的閩臺系資本(如七匹狼金控等),這些公司大多轉型成功了,深圳和廈門從設計初期本來是一條路,奈何當時“對外開放”的漩渦只能有一個真正的中心,頂層博弈的棄子還是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平凡的路。下步思路應該是做大做強供應鏈和金控,做實全城域的城建、民生,落地文創、IC、流媒體產業,最好上海給點湯喝爭取到石油黃金現貨、海絲貨幣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