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司馬光一砸成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口口相傳至今。因為司馬光出生在光山,所以說司馬光是光山人也沒有錯,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就到鄭州任防御判官,此時光山知縣缺位,改任光山知縣,當年10月生下三子司馬光,上官家族不但有錢,還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們聽說司馬光救了上官尚光的事情之后,當時就拿出好酒好肉,熱情的款待司馬光,吃的司馬光幾乎是扶著墻回的家。
1、司馬光砸缸,他救出的孩子是誰,后來怎么樣了?
自古以來,有人年少成名,也有人大氣晚成,更厲害的是,有人在孩童時代,就已經家喻戶曉,比如曹操的兒子曹沖五歲就懂得物理知識,并且利用它來稱大象,就連人才濟濟的曹操身邊都沒有人解決的難題,卻被一個五歲的小孩子給解決了,不得不說他是個神通啊。歷史上諸如此類的神童很多,他們有著不同的驚人表現,司馬光就是其中一個,
在中國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司馬光光砸缸。故事說的是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小時候和伙伴們在后院玩耍時,一個小伙伴不慎掉入了有水的深缸當中,在別的小伙伴慌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急中生智,用石頭砸破水缸,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從此司馬光一砸成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口口相傳至今。可是關于司馬光救出的小孩兒是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也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關注的是故事的主角,司馬光的英勇事跡,
實際上,被救出的小孩還真被歷史記載了下來,他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他和司馬光從小玩到大。你看,他和司馬光都是復姓,名字中都帶有一個“光”字,這就是傳說中的緣分啊,同時,上官尚光自小聰慧、家境很富有,上官家是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上官尚光絕對是個如假包換的富二代。不過救了上官尚光的司馬光也不簡單,據宋史記載,當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光山縣令,因此,砸缸這件事其實就是一個官二代和一個富二代之間的有趣碰撞,
上官家族不但有錢,還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們聽說司馬光救了上官尚光的事情之后,當時就拿出好酒好肉,熱情的款待司馬光,吃的司馬光幾乎是扶著墻回的家。漸漸的司馬光和上官尚光都長大成人,司馬光刻苦讀書考取了功名,而上官尚光雖然多次參加科舉,但最終只考取了一個舉人,科舉之路不順利,上官尚光也不愿久居人下,他好好的規劃了一下自己的未來,心想自己還是做生意比較合適,于是上官尚光正式放棄了仕途,回家鄉悶頭賺錢去了。
要說上官尚光畢竟是豪門之后,做起生意來也真是順風順水,他自主創業的第一份職業就是進軍教育界,這個時候,上官尚光當初考取的舉人頭銜派上了用場,擅長形象包裝的上官尚光靠著中過舉人這個巨大的光環,成為了當地的優秀教育家,不少學生家長慕名而來,爭先恐后的想讓自己家的孩子進入上官尚光創辦的學堂。至于這些學生們后來考的好不好,那都是后話了,
還有,上官尚光后來是否開過連鎖店,也是后話了。上官尚光的教育工作開展的十分成功,腰包也鼓了起來,上官尚光一直很感激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現在他手里有了錢,想著要用這錢來報恩,當時司馬光已經位高權重了,上官尚光發現自己似乎也幫不上什么忙。即便如此,上官尚光覺的他也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
于是上官尚光自費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用來紀念司馬的救命之恩,后來上官尚光覺得救命之恩應該永遠被銘記,光是修個亭子實在不夠,所以上官尚光將司馬光砸缸救自己這件事情記載到了他的族譜里面,希望子孫后代都能夠記住司馬光。這個做法果然有用,直到千年后的今天,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依舊流傳著司馬光和上官尚光之間的故事,住在光山縣的上官后裔說,在他們現存的家譜當中確實記載著這一件事,上官家族的后人也一直銘記著這個故事,
2、司馬光出生于河南光山縣,為什么以山西夏縣涑水鄉人自居呢?
我是光山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就到鄭州任防御判官,此時光山知縣缺位,改任光山知縣,當年10月生下三子司馬光,因為司馬光出生在光山,所以說司馬光是光山人也沒有錯,而且,光山在宣傳司馬光的時候,只是說他是光山人,并沒說他的祖籍是光山。并且,司馬光砸缸就是發生在我們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