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所以里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為什么說里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呢,想趕超深圳,武漢必須在搶人上搶先一步,不能成為專為別人培養人才的跳板,人才爭奪取勝東南沿海,楚才回漢助力大武漢強勢回歸歷史正位,武漢必將有大作為。
1、怎么評價《奇葩說》?辯論水平如何?
2014年11月29日一檔名為《奇葩說》的辯論真人秀節目在愛奇藝上線,這是一檔完全由互聯網自制、在互聯網平臺播出的節目,也是愛奇藝試水季播自制綜藝的第一炮。愛奇藝為此不惜投入千萬,請來高曉松、蔡康永外加自己的首席內容官馬東組成超強導師席,各方面規格已達到一線衛視大型綜藝節目的標準,接手這個項目的,正是剛剛從傳統電視行業整建制來到愛奇藝的牟頔和她的“小朋友們”。
馬東選擇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讓年輕人做一檔給年輕人看的節目,《奇葩說》的確顯露著當代年輕群體的特質,雖然是辯論節目,形式卻和我們習慣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專辯論會”很不一樣。其論題往往來自網友們最真實的生活體驗,“奇葩”卻很接地氣:“漂亮女人拼事業還是拼男人”“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異性閨蜜是不是謊言”與傳統的辯論賽不同,《奇葩說》的現場沒有限制、沒有禁忌、甚至沒有規則,
選手可以當面吐槽高曉松的長相,可以直言不諱地聲明自己是Gay而且不會結婚,甚至現場向喜歡的男生表白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言論場,其開放度和自由度寬松地讓人驚訝,有人說《奇葩說》讓人看到了“臺灣綜藝”那種真實與幽默,但他們忽略了,制作團隊的“小朋友們”正是看著《康熙來了》長大的一代人。他們還別有用心地在片頭標注著這樣的口號:“40歲以上觀眾請在90后陪伴下觀看”,
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奇葩說的辯論?簡答:奇葩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所以里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為什么說奇葩說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呢?因為這個節目有基本的辯論賽流程,以及觀點的交鋒,因此說它帶有辯論色彩,為什么說里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呢?因為大部分選手的大部分發言,僅僅停留在“沖突的觀點”,“沖突的事例”,“沖突的價值”上,缺乏必要的演繹和歸納,少有嚴密的邏輯。
奇葩說是一檔娛樂節目,所以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形式很好,觀眾完全能融入其中,跟得上節奏,有非常強的參與感與反駁欲望,并且笑料很多,總的來講,既給了觀眾歡樂,又給了觀眾思考,比傳統的辯論賽接地氣,也更適合電視傳播,有的觀眾可能認為,馬薇薇和顏如晶這類的辯手出身的選手,是不是就體現了更多的辯論成分呢?是,也不是。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先得看看一名傳統辯論賽的辯手,都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者說是如何在辯論賽中體現出辯手的專業性,首先,是大眾看得到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包括你的語言,語氣,神態,身體動作等等),讓觀眾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包括你的論點,你的論據,你的反駁等等;其次,是你的理解能力,如何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對方的意思,找出其背后的邏輯,價值,從而找到交鋒點;其三,是你的思考或者說腦洞,同樣一個辯題,如何找到更高的價值點(注意這個高,不是萱萱那種高···而是更容易引起人共鳴,超越對手價值意義的高);其四,是控場能力,就是要讓整場比賽,盡量圍繞自己想談的內容,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如若不然,觀眾就會更多聽到對方的論點和論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被帶跑了”;最后,是查資料的能力,一名辯手或者說一支隊伍,不可能是全才,遇到一個辯題,一般第一時間是查資料。
這個不是谷歌,百度,知乎這類資料,而是論文,我所在的隊伍,一般只查博士及其以上的論文,碩士和本科就算了,都不敢用的,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讀下十幾篇論文只是基本要求,據上海某一位辯手說,他們曾搞定上百篇論文,真是刻苦啊。這些論文都需要消化,融匯到自己論點中,一方面讓自己的論更專業,以免流于罵戰,另一方面,讓對方反駁的難度增加(你都不了解相關領域的理論,你靠啥反駁?嘴炮嗎?)基本是這些,當然如果要進階,還有更多的修煉,包括隊伍整體的戰術,自由辯論的戰場組織,大陳詞的咂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