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工資主要是根據工作年限和職稱來確定,但是崗位工資主要也要根據學校的財政來確定,每個學校所確定的,崗位工資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正高職稱一年的績效工資大概有10萬左右,這里主要是薪級工資,根據你的工作年限和職稱來確定,我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市屬高校,由于所在城市財政情況比較好,所以每年績效獎勵這一塊都會比較高,甚至比其他的省屬高校工資,績效工資這一塊要高很多。
1、為什么大學老師都很有錢?
首先,大學教師的工資不高是事實,就拿我曾經供職的211來說,一級教授的年薪19萬左右,交稅之后到手17.6萬。講師到現在的年薪6萬左右,副教授8-12萬,而當地一中(高中)的教師收入年18萬左右。但是這是顯性收入,有些隱形收入是大家看不到的,比如理工科的教授帶碩士,承接項目,舉個具體例子,生科院的博導,承接了一個生物制藥的研究環節,一年就能拿300萬的項目費用,然后給自己的學生分一分,
但是基礎學科,比如文學,英語,法學,思政之類的就要凄慘一些!還有另外一部分,就是大學教師的住房一般是學校解決的,單身時有過渡房,結婚之后雙職工會有福利房,這一塊就省掉了上百萬的開支,這一點是最具吸引力的。至于說到了博士,進入高校的人才引進計劃,住房、科研啟動資金雜七雜八地加在一起也有個小兩百萬,甚至更多!所以,有一些學科帶頭人,合同期滿往往會流失,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到另外的高校再拿一次福利去!,
2、一本大學老師副教授,收入怎樣?
通過實際接觸的大學教授、副教授來看,不同層次的大學,不同學科的收入差別還是比較大。記得碩士導師(某中部省份985經管類教授)說一年到手收入12萬元,他同時還是市直部門一把手一年收入18萬元,給我們上課的某副教授說一年收入7萬元左右,記得他說他周末剛給某上市公司做了一天半的培訓,給了4500元的課酬,快抵上他一個月工資了。
不過這有些年頭了,這里說的是學校給他們收入,至于說學校之外收入就要看個人的活動能力了,該副教授現在早已成為教授,現在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博士導師是院長,同時還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具體多少工資不知道,但是每年都能拉回不少國家級課題,單個課題經費都在30萬元以上,對于經管類來說算是不少了,基本都是抽最貴的煙,喝最高股價的酒,不過也可能是送的,不得而知。
工作后,記得組織一次青年干部培訓,從當地985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請了一位教授講領導力課程,培訓一天,我特地問了一天的課酬是2萬元,該教授說他很忙,經常接受很多企業邀請去做培訓,博士同學基本都去高校當老師了,少部分去了西部地區的985,但是留在中東部大多去了省屬一本或二本院校,省屬一本或二本待遇差別不是太大。
和我關系要好的一哥們留在了當地省屬一本高校,據他說他們學院院長大概一年12萬元,如果是教授大概10萬元,副教授6/7萬元,他本人現在是副教授,每月到手差不多5千,加上課酬,另外給MBA上課(看來MBA成了不少高校創收來源,課酬較高),加上部分課題經費一年全部算上10多萬,不過不錯的是,趕上了學校最后一批集資建房,房價那是相當的低啊而且有產權,
其他的大多數同學和他差不多,只不過沒有集資房。不過這哥們講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他說他結婚的時候,有一副教授給他送禮送的不是錢,而是當地超市卡,詭異的是卡還是被用過的,比如一張500的卡,這位副教授只打算送300,那么卡就用掉了200.當時聽到這件事情后覺得特別驚詫莫名,這哥們后來解釋說,這些副教授由于學歷或科研能力受限,基本只能靠工資和上課課酬,也很難在外面弄到啥業務,一年就幾萬塊錢,一家老小的開支就靠他(們),生活壓力很大可以理解,
當然還有我碩士同學去了三本,現在基本也是副教授了,但一年全部收入也就不超過6萬元。整體來說,不同層次的大學、不同學科的教授收入差別真的很大,我老婆學理工科,明顯感覺理工老師要財大氣粗一些,不少都在外面給企業做技術顧問、聯合研發之類的事情,一年隨便一忽悠,也能搞個上百萬的項目經費,但大多數還是和我同學一樣屬于一本或二本的普通老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學科研,基本去外面兼職都比較難,記得有次我所在公司要做一個課題,需要找一家高校聯合申報,本來計劃借用哥們的高校申報,結果公司領導說不行,必須找985高校或者財經院校,結果合作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