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同為乳業“大哥大”,在乳業市場始終占據著近乎“壟斷”的地位。伊利和蒙牛對中國乳業發展的貢獻是前所未有的,伊利和蒙牛之間的競爭推動了內蒙乳業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中國乳業的發展,蒙牛是成長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伊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大型乳業。
1、你是怎么看待蒙牛乳業的?
伊利最早由一個規模非常小的回民奶食品廠發展成為大型上市公司,是內蒙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乳業的領軍企業。蒙牛是成長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伊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大型乳業,不管當初老牛一幫人是如何離開伊利,和伊利的恩恩怨怨是他們之間的內部或者說是私人問題。伊利和蒙牛之間的競爭推動了內蒙乳業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中國乳業的發展,
伊利和蒙牛對中國乳業發展的貢獻是前所未有的。作為上市公司,應該為自己的股東們負責,一舉一動要充分考慮市場效應,如果發生侵權行為,應該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自身的發展,良好的市場效應才是硬道理,糾結于個人恩怨,一紙失去理智、冗長的檄文,帶給股東和市場的是無比的震驚,實在不是明智之舉!通篇的感受如同怨婦,徹底失去理智的怨婦,用無數投資者的信任和血汗一搏。
2、曾經的“乳業巨頭”蒙牛,光芒不再,是如何被伊利甩在背后?
蒙牛和伊利,同為乳業“大哥大”,在乳業市場始終占據著近乎“壟斷”的地位,從十年前的一家獨大蒙牛,如今卻被后起之秀的伊利反超,個中緣由自然很多。我作為一個超市經營者和終端銷售商,單從市場維護和服務,說下自己的切身感受,2008年前后,我的超市牛奶制品,伊利的品相數量和銷售額都只是是伊利的十分之一,從產品陳列到業務拜訪,蒙牛都做到了服務到位和調貨及時,價格體系有維護嚴格,充分保障了終端店的利潤。
與此同時,產品美譽度也很不錯,消費者進店購買蒙牛產品的主動性很強,大約到了2011年,伊利加大了對終端店的投入,給予了相對較高的陳列費,我的超市蒙牛乳制品逐步由伊利替代。這中間除了我們向消費者推薦伊利產品,主動選擇伊利的消費者也是急劇增長,如果說僅僅是伊利給予經銷商的投入較大,就讓蒙牛銷售下滑是不現實的。
這中間還是蒙牛的管理及終端維護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舉例一、蒙牛某單品斷貨最長達到了三個多月,導致客戶流失,消費者選擇了伊利競品。舉例二、2015年春節,蒙牛低端牛奶積壓嚴重,讓我現款購進50件臨期牛奶促銷,并承諾春節過完換新貨或無條件退貨,后來業務員人間蒸發,經銷商推卸責任,公司投訴無門,我自認倒霉,舉例三、2016年,蒙牛公司經銷商換人,公司經理、經銷商、片區業務經理來店里“調整思路,保證兌現承諾”,我們簽訂了陳列協議,一月兩月最終數百元的陳列費一分沒有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