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在聊天的時候,都會問對方老家是哪里的,有些老人會說我的老家是河南,有的老人說我的老家是山東,還有一些老人說他的祖輩當年拖家帶口,從山西大槐樹歷經千辛萬苦搬到這的。在村子的正中央,還有著一座建造輝煌的楊家祠堂,中國人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樹還是河南。
1、朱元璋的老家在哪里?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鳳陽縣(元朝叫濠州),祖籍江蘇沛縣城南朱莊,始祖朱期昌1148年北宋南渡遷江寧府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至第七世朱初一(朱元璋祖父)遷江蘇盱眙第八世朱世珍(朱元璋父親)遷安徽鐘離(今鳳陽縣大廟鎮)。朱元璋小名“重八”,至朱元璋確是第九代了(如常遇春父常六六,祖父常重五,曾祖父常四三,高祖父常三一,
安徽懷遠常氏1157年北宋南渡自南陽鎮《山東微山湖北南陽湖中一島嶼,應屬滕縣。》遷懷,至常遇春是第七世,)。朱元璋的先祖也居住在微山湖西部豐縣沛縣一帶,從北方南遷,也應該在那個年代,鳳陽明皇陵所以說,宋室南渡確實是一次人口大遷徙!朱元璋釆取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云集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一批淮西猛將,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朱升等一干文臣,確定“先滅陳友諒,后滅張士誠”的戰略方針,掃清江南群雄后,于1367年10月,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余人北伐中原,席卷大都(北京),直搗元上都開平,于1368年在應天府(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
2、楊家將的后代在哪里?現在怎么樣?
巧了,小編我就是楊家將后人,來介紹一下我的家庭,我從小聽我爺爺、祖爺爺講我們是楊家將的后人,可是從我爺爺這一輩起,基本就不識字了,家譜更是沒有,所以,我還真拿不出證據來。我的祖爺爺生于上世紀初,是舊社會的老秀才,好吃懶做、貪圖享受,那就是傳說中的老蛀蟲,我爺爺小時候生病,我祖爺爺不管不顧,就知道自己抽大煙,我祖奶奶出去拿金銀首飾換藥,被人騙光了才回家。
因為我祖爺爺持續不斷的努力,到我爺爺這一輩,終于成了一文不名、一字不識的無產階級了,不過,我的祖爺爺并非沒有一無是處,在解放戰爭時,全民當兵,我爺爺14歲也要上前線,祖爺爺害怕他戰死沙場,來了一個替子從軍,給解放軍當了炊事員。改革開放后,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我爺爺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了十里八鄉最有名的木匠,終于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我的伯父、爸爸也都子承父業,做了木匠瓦匠,在偏僻的農村,也算是有自己的技術,還算過得下去。我是一個80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后在山西某縣城當教師,我現在所處的縣城,有楊家將操練水軍的楊家港,還有楊繼業和佘賽花定情的七星廟,更巧的是,我的老婆姓佘,來自于河南新鄉佘家村。我結婚的時候,同學朋友都來祝賀,說我們這是要再續楊家將傳奇,
但是計劃生育政策不允許生七郎八虎,我們只要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中國,歷來就是一個文化上的民族,不是血統上的民族,所以,認為自己有責任繼承楊家將精神、有義務弘揚楊家將精神的楊家人,都應該算是楊家將后人。楊家將精神有哪些?作為后人我這么看:1,忠君愛國,現在我們提倡理性愛國,好好做好自己的一份事業,就是為國家增光添彩。
3、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于河南燴面的發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因為相關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源地卻能找到相關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