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江蘇 > 南京市 > 自然禪,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什么意思

自然禪,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什么意思

來源:整理 時間:2022-09-23 16:35:25 編輯:南京本地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什么意思

尋南溪常道士 唐·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詩人興致勃勃地向南溪道士的居所一路走去,此處人跡罕至,曲徑通幽,石階上青苔茸茸,屐痕累累,透露出道士信步出游的足跡。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沿著莓苔石棧漫步前行,遠望悠悠白云繚繞在江渚之上;近看山花爛漫,芳草萋萋,似乎要將道人居地的大門封閉。  “遇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只見道人居所的周圍:雨后的松柏,青枝綠葉,蒼翠欲滴,山間泉水叮咚,千巖萬轉,一直通向小溪的源頭。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溪邊的花草與禪意脈脈相通,自然、禪理與人是那么的和諧,面對這些,彼此不需要任何言語。在這恬靜幽雅的環境里生活,是多么地心曠神怡!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什么意思

2,自然禪怎么樣

自然禪強調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眼光,因地制宜的研究問題的本質,掌握問題的規律,看待問題的發展,從而道法自然的導出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并“知行合一”的付諸實踐。

自然禪怎么樣

3,如心如止水就真的可以成佛了嗎對于世間未開悟和開化的人和行為又

如水的寧靜,如法的修行,能穿透浮華窺見真如。自在的本性,自性的凈土,從未離開過九品蓮爵。禪師強調,我們一顆修行的心要清澈如水,要透光如鏡。要心止于安然,要心舒于自在,那么,菩提必然現前,禪境自然顯現。我曾經跟圓通禪師請教過一件自身體會的小事情。近幾年來,素食讓自己焦躁不安,妄念如雜草般的心稍有停歇。心比較安寧的時候,往往能看透一些生活當中的虛實和哀樂,往往能把握一些事物發展的方向或者說能預知一些將要造訪的善因惡果。這讓我想起一桶水,用竹竿攪動后水流轉不停,我們不能看到水中雜物顆粒之所在,而當水流停下來的時候,水面如鏡,其中的雜物顆粒必然會盡收眼底。禪師開示我說,這就是你內心有個清涼界,這個清涼界就是成佛之因啊!他說:你有如此之感很好,但是,光有此感也屬虛幻,不能著相。須知,世間萬物都緣于因果。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你既然能參透一些事物的因果緣由,更要牢記因果,不昧因果,精修大乘之道,方能領略禪機般若。
搜一下:如心如止水就真的可以成佛了嗎?對于世間未開悟和開化的人和行為又如何對待呢?

如心如止水就真的可以成佛了嗎對于世間未開悟和開化的人和行為又

4,禪是什么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什么是禪?(二則) (一)問:什么是禪?答:什么都是禪。問:什么不是禪?答:什么都不是禪。問:為什么什么都是禪,什么都不是禪?答:因為如果不是你的心在禪中就是禪在你的心中。問:那么,非是禪和非不是禪有什么區別呢?答:有的只是心在禪中不知有禪與禪在心中知道不是禪之別。(二)問:什么是禪呢?答:禪是思惟修。問:什么是思惟修呢?答:在思惟中不取法與非法,不取煩惱與菩提,不取生死與涅盤。問:如果什么都不取,修什么呢?答:或者說,以本有的凈覺心,不取動靜二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不依無知和覺明諸礙,超越有礙和無礙之境。問:有所了知,難道不是取了知嗎?答:取不等于了知,了知不等于取。問:為什么要了知?答:本來就有,以為不在問:為什么要不取?答:從未失卻,何以要取。問:怎樣了知?怎樣不取?答:霧濃物掩,負重輕裝。問:為什么要超越有礙和無礙之境?答:因為受用世界以及身心,其相同在塵域。問:超越后如何?答:超越后則如鐘鼓锽锽,聲出于外,不礙于內,亦如鈸鑼寂寂,靜入于內,不礙于外。如此,煩惱菩提生死涅盤則不相留礙,因而能發寂滅輕安(遠離惛沈,輕利安適,心堪任性),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參考資料〕禪宗辦的免費雜志《曹溪水》之禪狂 問答觀世音菩薩描述禪定過程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是一樣的
禪即平常,即一切善法。如此,緣的自然,自然得緣。禪,不過修一平常心。
禪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種覺悟的狀態;禪即是聞思修的總和,也包括了戒定慧的全部內容。

5,什么叫生活禪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禪的風采。生活禪是凈慧法師的作品,講述了以生活為修禪。禪傳到中國來,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向二祖慧可傳法安心,經過那么長的時間,經過了種種磨煉,最后也是在一瞬間完成了這種傳法安心的活動,那也是一種方法。生活禪的特點: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于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后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生活禪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于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后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生活的內容是多才多姿的,禪的內容同樣是極為豐富圓滿的,而禪與生活(或生活與禪)又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既反映了二者的實在性,同時也展現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們面對生活進行禪的體驗所價入的對象又是無所不包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只有從多角度透視禪的普遍性,才能真正認同生活禪這一法門的如實性和可行性。從自然現象來說,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雪無聲是禪。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禪,關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從心理狀態來說,安詳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偽是禪。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的追求是禪。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現象來說明禪的普遍性,但僅此我們就可以發現禪作為真、善、美的完整體現,它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睡,無不是禪。
禪是修的、證的、參的,不是講的。雖然禪不立文字,語言文字代表不了禪,但是它又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要把禪不立文字這個道理講明白是離不開文字的。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提倡...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

6,怎樣才能最客觀了解自己修行的根器特別是否適修禪宗

當樓主你想探究禪宗,也就是意欲探究宇宙萬有萬法的本源時,就是因緣逐漸成熟的顯現了。至於根器,可以從五根(信、進、念、定、慧)觀察,因為禪宗就是要求開悟乃至見性,而開悟就是要明了眾生萬有的本心是個什麼? 要明白此真實締。 而要實證,依佛經來說,必須具足某些緣,方能成就:第一: 信力。不僅僅是信受三寶真實、因果不虛,也信受自己也同樣具足本心---妙真如心,與諸佛無二,也相信世間必有真善知識乃見道者,也深信自己確實能開悟。除此之外,遇到了真善知識后,能夠信受不疑依教奉行,才算是信力俱足。第二: 慧力。深的信力其實也建立在慧力上,如果沒有往昔以來累積薰習的智慧力,那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會當面錯過,也不知道其教法是否真的符合佛經,遇到了惡知識,也無力判斷其是否符合佛經法教。然而慧力還包含了,對於五陰虛妄是否如實了知證實,這樣參禪才不會落入五陰虛妄的假相。第三: 福德資糧。 若福德不足,縱然遇到真善知識,往往因為福德欠缺導致退轉甚至誹謗,或者縱然勉強開悟,而因福德不足悟后退轉,否定原先已證實之法界實相。此外,也包含了性障的伏除與定力的培養,以及慢心的淡薄,都是福德所涵蓋。但是,總括起來,如果真能遇到真善知識,其實機緣根器大至上已經快要成熟了。然而,可以略說一下眾生根器:譬如三樓的xfjlsj_2008師兄,就是信力還不足的緣故,也就是往昔在十信位的薰習、福德累積、信根的培養還未具足,所以還無法十信位具足而入初住位。 雖然往生極樂世界確實不錯,但是極樂娑婆有易行也有難行。易行者: 如果是上品上生,不需要待在蓮苞,很快就可以取證無生法忍而入初地,可是若是上品中生以下,還需要極長的時劫才能開悟,那要入初地更是久的無法想像。而娑婆世界此地,累積福德極為迅速,在極樂世界要培植福德比起娑婆世界還慢的多,此地財、法、內財布施相當迅速累積,持戒忍辱等也是如此。要迅速累積開悟資糧,可以說是相當迅速。難行者: 極樂世界上品中生以下,開悟乃至入地時劫極為長久,而娑婆世界開悟后要邁向初地乃至具足無量百千三昧,也不是那麼容易,故為難行。因此有難有易,端看行者自行衡量勘著。而要說的是,愿意在娑婆世界求悟的行者,才是真正大心的佛子,能不畏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當然成就也較迅速。
參悟這些不是別人能告訴你的,即俗話說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想要的越少,所得的越多。
放著易行道不走,偏要走難走的羊腸小道,何苦啊。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根器不利就得了。南無阿彌陀佛
我在八十年代練氣功的時候,什么感覺也沒有,那時被認為根器不行。后來碰到一位明師,傳授古老的禪法,當下契入。在那個之后,禪宗的公案一幕一幕,清清楚楚。比如:“枯木龍吟”、比如“木雞啼子夜,芻狗吠天明”、比如“日從蒙汜出,照樹全無影”等等當下心領神會。包括心領神會這樣的詞,也知道這是人家古人開悟之后對自己感受的寫照。
一般的人在三方面衡量根器一是緣分二是悟性三是堅定性,緣分就是指一遇到佛法從內心就特別的喜歡高興(就想學就像修,特別的熟悉親熱)這是因多世修佛法的緣故。悟性就是介入佛法以后對佛法和境界感悟又多又快,這是因為多世悟道修道的結果。堅定性就是自打修習佛法以來喜修不退(修道是一種快樂不是一種負擔)這是因為多世精進修行的結果(此項是最能反映人的根器的一項)。修禪宗可是不容易(尤其是在這末法時期上面的三因素都比較薄想修成很不容易)他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別說大乘的禪定(自然禪)就是一般的打坐也是很難有時間和毅力能做到的(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果精勤的努力也不是不可以達到的)再有要想真正修學禪宗最好拜個師傅比較穩妥(自己修煉總歸只是皮毛的事)你說對吧

7,什么是禪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 什么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古今禪門公案皆為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與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的劃一標準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禪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往往會發覺“公案”之違背常理。   禪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嗎?所以,我們見到禪宗的語錄居然也相當多,就是這個緣故。現在,我們就禪的內容特色列舉幾點,以為入門的契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禪門的風光。   (一)禪與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輔助始得成佛,而禪宗則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凈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禪門里有一警語:“念佛一句,嗽口三天”!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靠別人幫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證。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宋朝時,大慧宗杲禪師要道謙外出參學,道謙不肯,后來宗元與他同往。宗元曾告訴他說,有五件事別人不能幫忙:走路、吃飯、饑、渴、排泄。   有人問趙州禪師道:“怎樣參禪才能悟道?”   趙州禪師聽后,站起來,說道:“我要去廁所小便。” 趙州禪師走了兩步,停下來,又說道:“你看這么一點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別人何嘗幫得上忙?言下道謙恍然大悟。   從前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同往一個地方作案。到那個地方時,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隨后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乃偽裝老鼠叫聲,才騙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終于逃了出來。   當他見著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親告訴他說,“這種功夫是在訓練你的機智,看你的應變能力,偷的功夫,而這種應變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一則故事,雖然不一定是實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禪門的教學態度。禪師們常常將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后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沖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愿,在禪門中可說是教學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二)禪與知識   禪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也更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里,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眾生的工具。所以,禪首先要求追尋自我,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 因為在禪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說:我有一物,無頭、無臉、無名、無字、此是何物?   神會接口答道:此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為然,明明告訴你無名無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個名字相(佛性)出來,這豈不是多余。禪的教學是絕對否定一般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來參雜其中。   在佛門中,被人們贊美為知識廣博的智閑禪師在參訪藥山禪師時,藥山問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智閑禪師愕然不能回答,于是盡焚所藏經書,到南陽耕種。有一天,當他在耕地時,鋤頭碰到石頭,鏗然一聲,而告頓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就是藥山不用知識來教授智閑的原因。他要讓智閑放下一切知識文字的迷障,來返求自心。這種超然的教學,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這在一般知識界里,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這是禪的另一項特色。   (三)禪與生活   人整天忙碌,為的是生活,為的是圖已此身的溫飽,可是這個“身”是什么?   禪師說:“拖著死尸的是誰?”   這種問題,在一般人是不容易體認得到的,人們辛苦地奔波,飽暖之外,又要求種種物欲;物質可以豐富起生活,卻也常會枯萎了心靈;口腹之欲滿足了,卻往往反而閉鎖了本具的智慧。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向前推動著。善惡是非的標準,都是社會共同的決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這一時代的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這是現時代的人類的悲劇。事實上,人們也逐漸地覺察到這一危機,也曾設想了許多補救的辦法,社會哲學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雖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對整個泛濫的洪流,似乎也無濟于事。   禪,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志的萎靡。   禪并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地說,它超越了這些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他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如有僧問道于趙州禪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缽、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何須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禪與自然   何謂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并無隱藏任何東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類,與自然是站在對立地位的,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機摧殘殆盡,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為的障礙機械操縱,而告僵化、機械化。這樣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諧,怎能不感到空虛,使精神煩憂而痛苦呢?“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讓你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五)禪與幽默   悟道的禪師,不是我們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禪師,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潑,那么自然,因此,縱橫上下,隨機應化,象春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有時具威嚴。有時也至為幽默,這正是禪門教化的特色。   溫州玄機比丘尼,參訪雪峰禪師。雪峰問她:   從何處來?   從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這溶卻雪峰。(這是說我若悟道,則盛名必將雪峰禪師掩蓋,哪需來向你請教)   雪峰又問:叫什么名字?   玄機!   日織幾何?   寸絲不掛!   雪峰心想,你真有這個本事嗎?隨口說道:   汝袈裟拖地了!   這時玄機猛然回頭,雪峰大笑說:   好一個寸絲不掛!   太監魚朝恩,權震當朝,一日,問藥山禪師:“《普門品》中說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請問什么是黑風?”   禪師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氣直呼:“魚朝恩!你這呆子,問此何為?”魚朝恩聽了勃然變色,正要大怒,藥山禪師笑道:“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了!”   靈圳禪師參訪歸宗禪師,問道:“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不可語汝,汝不信;汝若信,過來吾告汝!”   然后細聲貼耳地告訴他:“汝即是!”   這些弘化教導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學禪,要有悟性,要有靈巧,明白一點說,就是要有幽默感!古來的禪師,沒有一個不是幽默大師,在幽默里,禪是多么活潑!禪是多么銳利!

8,正確的坐禪的方法與方式

坐禪之前必要的準備功夫 佛教講因緣,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出“禪”來,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 (1)環境:要選空氣好,相對安靜,不易被人干擾之處,該開的窗門開;電視、收音機關;關好門,免得他人闖進打擾。這是自然環境。同時,心情要在比較平靜時,身體狀況要在心比較正常時,如果是心亂如麻時,或身心病痛很嚴重的,請勿禪從,這是身心的環境。 環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靜時,誰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問題。心情太亂時禪坐,也不易入靜,甚至誘發不好的心情、行為。 (2)食:從佛教角度,稱吃飯為藥食。食物,是作為藥來用,藥用的種類不對、無益身心,藥用的量多少不對,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準備坐禪時,不要吃剌激強的東西,如蔥、蒜、酒等。吃飯亦不可過飽、或過饑。這些,皆不利氣血的穩定運行、保持人的清醒,會使四大不調。 (3)睡眠:睡眠是無明的一種,但是凡夫,身心有這規律。因此,要保證睡眠時間,但過猶不及,睡眠過多,使入昏沉,也浪費時間,少睡眠、太疲憊,也無法禪坐。曾經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評,被批評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猶如琴弦,太緊太松都不行。 (4)身體: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禪坐開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調身心,進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項: A:坐墊稍厚,不要太軟,太軟無法坐穩,坐穩很重要。 B:坐式可全結跏跌坐,右腳置于左膝上,再左腳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結跏跌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亦可胡坐,即盤著雙腿,兩雙腳都貼在地上。第一種,訓練有素的,年輕人可用;第二種,比較合適一般人用;第三種,胖人,年紀大的人好用。當然不全這樣,有的人年紀雖大,卻身體很軟,用第一方式亦無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適,就象平常一樣,坐在椅子上,亦可。總之,以舒適,自己覺得合適為原則。 C:要寬解腰帶,卻除手表,眼鏡等緊扣在身上的有礙物,衣褲不可太緊身。 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約在肚臍下兩寸的地方,手掌微彎,兩大姆指相觸。 E:手臂要放松,肩應稍下垂,雙臂不要緊貼身體,應離身體兩寸,使空氣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與身體互相擠壓。 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著。 G:眼睛,不可全開,不可全閉,微微的張開,使少量的光線進入即可,眼瞼不下垂,意識中看向丹田(丹田:臍下1-3寸左右)方向,或兩眉之間(高血壓者不可看兩眉之間)。 H:顎要保持松馳,不要咬緊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雙唇輕貼,以能自由出入氣息為宜。 I:舌輕頂上顎,接通氣脈。 J:頭,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調好這些,全身適度搖動,活動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檢查核實自己必要的準備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達到要求的標準后,開始靜幾分鐘,然后,放下所有的舊事,現在事,未來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種: 甲:風相,出入有聲。 乙:喘相,雖無聲音,但出入結滯不通。 丙:氣相,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很粗浮。 丁:息相,出入無聲,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形神安穩。 風相,氣散,喘相,氣結;氣相,則勞卻不科學,只有息相;才是我們要求的,息,才能定。 (6)調心:以上準備功夫,都為了這一招,調心、定心。要調心,調伏這心猿意馬,達到定心,除為調心準備必要環境外,還要專門的訓練方法。坐禪方法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高境界的坐禪,初學者不易做到,暫不談。這里只談有形式的坐禪,不過,要注意的是,坐禪不等于枯坐。馬祖就說過,磨磚不何作鏡,枯坐豈可成佛。因此,坐禪講究具體的方法。法門無量、禪法萬千,這里,介紹坐禪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準備功夫完成之后方可進行。 (1)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時,空氣進出鼻孔的韻律和感覺。 (2)數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數一,再呼再吸數二,以此類推,但不要把數數的太高,十以內可,這數是心中在數, 而非口數。 (3)腹吸:吸氣時,腹部會自然鼓起,呼氣時,腹部會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結合數數,方法類同上。 (4)鼻吸口呼:鼻吸時,注意感受鼻孔吸氣時的感覺,口呼時,注意口呼時的感覺,這方法練到一定時間后,鼻吸口呼時,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時鼻口的感覺外,還可注意鼻吸口呼時腹部的起伏感覺,達到一定功夫后,尚可配上數吸數呼、數起數伏、一旦能達到這三者配合默契,那么,就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進入禪境了。 另有兩呼吸法,少有人知道,這里一并介紹: (5)口呼阿彌陀佛法: 鼻孔綿綿吸氣,注意鼻吸時鼻孔的感受,氣要吸得滿滿的,滿腹,然后,口呼氣,同時,口呼阿——彌——陀——佛,不以聲呼,但以氣呼,呼到佛字時,氣長出,直到氣呼完止,同時,注意腹部的自然內收,呼出阿——彌——陀——佛氣韻時,觀想阿——彌——陀——佛之字一個個隨氣被呼出口去。 (6)口呼唵嘛呢叭彌吽法,方法類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覺置身明朗祥和的環境中時,可選第(5)法,如您感覺置身陰暗怪異的環境中時,可選用第(6)法。 以上呼吸法,如運用得當,長期堅持,可使你的身體素質精神境界得到雙提高。
坐禪過去坐禪,坐下來禪定,慢慢地魂魄有時候會離開你的肉 身,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點。師父不主張你們這么修 練,因為萬一魂魄回不來就麻煩了。但是過去山上很多許大愿修行的人就敢這么做。希望你們要了解自己,當一個人在夸耀自己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夸耀由他自己意識當中產生的一種形象。他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意識當中想象出來他的形象是多么的偉大,真正的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夸耀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偉大。現在的社 會,因為人的價值觀和現實主 義,所以產生三利主 義。一個人喜歡利己,做任何事情都想著對自己有利,叫利己。第二,在社 會上,做人首先學做事業多賺 錢叫利潤;第三個叫利權。這全是師父跟你們講的,現在的社 會,人為了達到一個目的,第一,利己,第二,為求利潤,第三,利權,弄到底不就是為名為利啊。所以三利主 義者會不擇手段地去損害他人的利益,來讓自己受益。想一想,為什么人家說十商九奸呢?因為他為了賺人家,他會損害人家的利益,為了尋找權力,爾 虞 我 詐,坑 蒙拐騙,什么都會做。有爭斗就會有傷害,所以師父叫你們不要去跟人家競爭,競爭一定會帶來傷害。哪怕你今天去選美,你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本來很干凈的一個小孩子,心靈就會受到污染。不要去競爭,因為在三利主 義中,我們失去了慈悲之心,失去了純潔之心,而為了人間的一些利和名,我們把寬大之心也迷失了,所以,我們迷失了本性。想一想,為名為利為了權,我們是不是會讓自己的慈悲心丟失?想一想,我們恨人家的時候,哪來的慈悲心啊?想一想,我們為了一點錢,我們丟失了自己寬闊的本性,慈悲善良的原性,我們迷失了佛性。在禪學當中,有心不用心,有佛不求佛,有法不說法,這就是個中三昧,就是我們需要理解的最精彩的地方。師父跟你們解釋一下,我們有心不用心,有著什么心啊?因為我們有的是人間的凡心,我們把它忘記,我沒有心,所以人家說沒心沒肺,這個人就沒有障礙、沒有煩惱。實際上道理是一樣的,你有的是凡心,你有的是恨心,你有的是貪心,這是傷害你的心,所以你要有心,沒有心。今天你們很多學佛人講話還會你一句,我一句,師父覺得很不好,你把人家講的一句話以為是人家在諷刺你,你馬上就會諷刺人家一句,這個就是你有心了。學佛人別人說什么,你不要去把人家往壞處想。比如,學東師 妹來了,如果有人跟小師 妹開玩笑:哎呀,你的片子越拍越好了。小師 妹作為學佛人,就不要去多想了:他在諷刺我,我正好還有幾個片子沒有做好,這樣你就想偏了,把別人的話用正念去想,你就應該謝謝,我一定更加好好地努力。如果你小師 妹一想:“你在諷刺我,我真不如你們啊,實際上,你們練習練習,也可以拍的。”說說看,你是不是有心了?要無心啊,人家講你,你不要把人家的話當壞話聽,你要把它當好話聽,對不對啊?人的毛病就是人家說一句話,你總是把人家往壞的地方想,那你這個叫有心。這種有心情愿不要,所以禪學說,有心似無心。第二句話叫“有佛不求佛”。今天有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不求觀世音菩薩,你就是在求佛,因為你用你自己心中的佛來解決你在人間的問題,你求什么佛啊?求佛拜佛不如求己啊。有句話說,求人不如求己,求佛不如求己。很多人出了事情之后,求爹爹拜奶奶的,人家都不幫你解決,最后還是自己解決的。你們感情上出了問題,你去找這個講,找那個講,最后還是要你自己想通,這個事情才解決。你講了半天,最后沒有一個人能夠幫你解決的。求人不如求己,解鈴還需系鈴人,對不對?做人要懂得,你今天想求佛了,你要把佛性拿出來,你就不是求佛,實際上你是求自己,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所有人間的麻煩,你不就是佛嗎?你失去了智慧,你就沒有智慧,你今天不把自己心中的佛當作佛來求,那你就心中無佛,你求的佛也是空的,沒有跟佛接上氣,聽得懂嗎?你不知道佛在想什么,你怎么求得到佛啊?今天夫 妻兩個人吵架了,你不知道你老公在想什么,你跟他能夠有什么溝通啊?你要是知道他想什么,你一定能夠跟他溝通。凡是一個人有信心去說服另一個人,那你一定知道他在想什么,如果你不了解對方,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想去說服他,那你一定會碰一鼻子灰。第三 句 話叫“有法不說法”,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讓你自己去悟,今天有這么多的佛法,如果你隨便去看很多佛教的書,你哪一天能看懂啊?你天天聽佛 法,你哪一天能夠明白佛 法?有法嗎?有,我不去求法,我靠悟,我能夠悟出很多事情來。如果你天天求法:菩薩,給我一個方法讓我把這件事情解決吧。你解決不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為有因緣果報,有因緣在里面,而且有果報在里面,所以,當你想去求法把這個事情解決的時候,你一定不得 法。你真正的得 法是什么?我不求,我就念經修心,慢慢地你會明白,為什么他會對我這么不好?為什么我會有這么一個劫?那就是緣,那就是果報。要懂得,無論任何事情,人都不能了解他人的自身。實際上我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人都對自己不了解,你會了解你今天開車的時候會按喇叭嗎?你會了解你會發脾氣并且知道今天會做錯事情嗎?想一想,你年輕的時候做錯了這么多事情,是你了解自己嗎?如果你了解自己,你就不會做錯這么多事情,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才會去做這些事情。有人說,我非常怕感情上的事情,有人說,我不怕感情上的事情,因為我能夠控 制好自己,實際上你錯了,因為你在感情上是控 制不好自己的,所以你才會做錯,對不對?很多人出家之前就許愿:我把心交給佛,海枯石爛心不變,我決定拋棄這個人生,我一定要尋找一個彼岸,然后就到廟里去出家了。很多明星都是這樣,把頭剃光,上山了,沒過多久,還俗了,因為他不了解自己。你們想一想,你們有幾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如果碰到事情,你們會怎么做?你們以為你們一定會怎么做,最后自己改變了,又做錯。要懂得,我們不了解自身,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自己,首先要離開自己,明白嗎?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樣性格的人,你先要冷靜地離開自己,看看你的一生做過了一些什么,有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你先要離開自己,你才能看清你自己本身的素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素質,就像很多人嘴巴里罵人,人家說他在罵人,他還反問他什么時候罵人了,就是這么個道理。希望你們要想清楚,你才能看清楚你的個性和你的本質,你才知道怎么樣來修啊。過去坐禪,坐下來禪定,慢慢地魂魄有時候會離開你的肉 身,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點。師父不主張你們這么修 練,因為萬一魂魄回不來就麻煩了。但是過去山上很多許大愿修行的人就敢這么做。希望你們要了解自己,當一個人在夸耀自己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夸耀由他自己意識當中產生的一種形象。他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意識當中想象出來他的形象是多么的偉大,真正的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夸耀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偉大。一個小孩子也會的,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他就掃掃地,把家里弄得很干凈,爸爸媽媽一回家,他就說:媽媽你看,今天家里弄得多干凈啊?全是我做的,夸耀自己,實際上這個孩子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夸耀他意識當中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師父今天給你們講的是佛法的哲學、哲理的東西,要你們明白夸耀的是虛的東西,并非真 實存在的東西,是一個虛構的形象,自我而已,你們得到的也是虛的東西,你們得不到真的東西,因為你們本身沒有了解自己。你們的人都是虛構的,你們做的事情也是虛的,你們夸耀的是自我,這個自我不是真我,所以也是虛的東西。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我們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你們誰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啊?你們看人家都很明白,誰做得對,誰做得錯,你們能夠看到自己嗎?同樣的道理,人就會看人家身上的毛病,就是看不到自身的毛病,長著兩只眼睛就知道看人家,不知道看自己,看不到自己,這就是人的虛幻。你連看都看不到自己,你怎么能夠了解自己呢?的確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而真正的慧眼是存在于看不到的狀態當中。什么意思呢?這兩只眼睛是讓你看人間事物的,而真正讓你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良心,看到本性,看你是不是有一個佛心、慈悲之心,不是用這兩只肉 眼看的,而是用你的慧眼來看的。
要知道欲界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眾神,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輪回之內一切眾生,皆都比六道輪回之外眾生(如佛、菩薩)低,只有六道輪回之外(如佛、菩薩)才是最貴,也就是說佛、菩薩才是最大的。你們猜“玉皇大帝”和“觀世音菩薩”,誰貴誰輕呢?答:觀世音菩薩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而觀世音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觀世音菩薩,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你不信的話,去找陰律無情書上查,可是寫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尚未跳脫三界,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佛、菩薩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佛、菩薩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極貴無比,又不會造作任何罪業,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觀世音菩薩比天帝命貴的,連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薩,皆都比天帝命貴的。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薩,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之內,尚末跳脫三界的。而佛、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天(天帝)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但機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薩是永不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機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佛、菩薩低的,且佛、菩薩亦是他的上級。簡單劃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薩老二,天(天帝)乃老三的。天帝也如我們南閻浮堤世界的人那樣,也是念佛,念地藏菩薩名號,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積修功德的。而佛,菩薩皆不是華嚴經里面講過:“我們眾生造業深重,弄得災難重重,民不聊生。玉帝曾跪拜觀世音菩薩七天七夜,懇求菩薩大發慈悲,消災增福”。可見,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
掙扎在希望和恐懼之間,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寧。由著我們的性子,我們的修持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我們執著靜修時出現的好覺受,在散亂時又放棄禪修,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無論我們思想怎么變化,我們必須塌實的去次第修行,日復一日;直觀我們的動念并回歸到它們的本原。我們不應該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禪的能力。我們開始禪修于心性,開始最好先短點時間修行,但每天多作幾次;堅持下去,我們漸漸的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性,證悟越來越堅固,到此,念頭會喪失制宰我們的能力。“空”是法身的實性,是絕對身,但不是簡單的虛無。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覺”。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認識到本然自性,正如無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諸暗頓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樣盈虧,而如同太陽中心散發的不變之光。無論烏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卻無污染,無論烏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卻無改善。這天空無虧損和增益,它無改變。這正如心性:念自來而無損害,念消融而無改善。心性乃空,顯現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體之二相。將自己系縛于空、明的概念--就好象它們是實體一樣,那是沒有益處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義,分割的。“我能在云端行走”,孩子說,但是假如他到達云端,他會發現無立足之地,假如一個人沒有審查心念,那時便有堅固的心念顯現;但是假如他檢查心念,結果會一無所有。這就叫做現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無物”,不是在無記的愚鈍里,它本來自發擁有本然知覺之明性力用,這就是所謂的“明覺”。空明二者,無可分離,本質一如,猶如鏡面與其內的映像。心念自顯于空,又收攝于空,猶如面孔在鏡子中出現又消失,面孔并非存于鏡內,當它不再于鏡中顯現時,它也沒有真正消失,鏡子本身也無任何改變。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們呆在所謂輪回的濁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為無明所統治。當我們趨入修道,此處無明與智慧混雜參半。然后最終,我們證得正覺之剎那,惟有純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盡管有轉化的表面現象,但心性卻從來無改:它不因入道而虧損,不因證道而改善。純凈涅盤,本初智慧不可思議廣大的性質,是吾心之本質,無須造作創生,非新成者,僅僅經由凈化之證悟而得以顯露,這就是修道。最后,若以最了義之觀點,此等均為性空。故此輪回是空,涅盤是空,故而,無一物是惡,無一物是善,認識心性之人解脫于對輪回和涅盤之欣與厭,卓如稚子,凈觀世間,無美丑好惡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執取--此亦欲望與厭惡之根。其無目的擔驚受怕,害怕“生活被終結”,好象另一種孩子,他們喜歡建造沙碉,然后在沙碉坍塌時哭喊。看那些沖進困境的人多么的幼稚啊,好象飛蛾撲火,一如覬覦其貪求者,鏟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擔--一切虛幻執取之重負。佛果自具五身,顯現身、大樂身、絕對身、本質身、不變金剛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覓得,與我們自心無可分離,一旦我們證悟之,無明即結束。我們無須外覓菩提,商主在整個純金之島登陸,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找到單獨的一塊石子,我們必須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駐吾內!
文章TAG:自然禪自然白云依靜

最近更新

  • 杜鵑花怎么養家庭養法,杜娟花怎么養家庭養法

    杜娟花怎么養家庭養法杜鵑花鮮艷奪目,嬌滴富貴,是難得的花卉養殖植物。杜鵑花的養殖并不難,和一般花卉養殖一樣,杜鵑花的養殖方法,主要應做好選好盆土、適時澆水、注意光照、合理施肥、及時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6

  • 維生素e的副作用,維生素e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維生素e的不良反應有哪些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廣泛地存在于綠葉蔬菜和植物油中,如玉米油、大豆油、紅花油等。正常人每天維生素E需要量為5~30毫克。盡管其毒性很低、副作用少,但把它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6

  • 薛仁貴簡介,薛仁貴是何等人也

    薛仁貴是何等人也薛仁貴是唐朝的大將2,薛仁貴的歷史http://baike.baidu.com/view/22296.html3,薛仁貴是哪里的人薛禮(613年-683年)字仁貴絳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回力logo,辨別真假回力鞋真偽方法:聞不到味道

    2.真的回力鞋底非常柔軟有彈性,字體光滑清晰,而假的回力鞋底堅硬,字體模糊不清,回力辨別秘制森林鞋真偽的方法,3.假的回力鞋有很濃的膠水味,真的回力基本沒有味道,回力(上海回力鞋業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已完成第一次遠洋航行

    1519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命令,當他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經過菲律賓群島時麥哲倫因卷入島上的部落糾紛而被當地居民殺害,他的船隊為他繼續向西航行至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環球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神圣的近義詞,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

    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2,神圣的近義詞1,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神圣的近義詞是:圣潔和威嚴神圣的近義詞是崇高--------------------------------謝謝采納哦~2,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北京理工大學專業,北京理工大學就業前景好十大熱點專業

    學校依托北京理工大學,以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外交學院等院校為補充,師資力量雄厚,飛機設計與工程-1北京理工大學就業前景好的十大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聰明的小裁縫,聰明的小裁縫這一篇短文出自哪里

    聰明的小裁縫這一篇短文出自哪里它講述了一個傲慢且目中無人的公主以猜謎的方式來征婚,猜不中的就會受到她百般的譏諷與嘲笑!一個心靈手巧的小裁縫也想去猜謎,以他的聰明與智慧連續猜中了公主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天峻县| 沽源县| 宣恩县| 华池县| 札达县| 千阳县| 泸州市| 关岭| 桃园县| 平度市| 南陵县| 修文县| 温泉县| 淅川县| 正镶白旗| 大埔区| 沽源县| 苏州市| 新泰市| 新建县| 南华县| 田东县| 阳朔县| 汝阳县| 南丰县| 拜城县| 清苑县| 崇明县| 会昌县| 垣曲县| 江都市| 海城市| 会昌县| 奇台县| 邯郸市| 福州市| 保山市| 富锦市| 淳安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