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洛陽隋唐大運河的一些輝煌隋朝歷經兩世,也建都兩城,隋煬帝時遷都于洛陽,隨后修建大運河,因此洛陽也成為了隋唐大運河的中心,航道也分為通渠、通濟渠、永濟渠等。總之,我認為直至,雖然想法很好,但重修大運河的意義已經不大,多修幾條鐵路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大運河也無法使洛陽的經濟再上升一個檔次,現在洛陽也有一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1、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洛陽段的影響力如何?
洛陽是“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大運河”(申遺成功)以及“茶葉之路”的城市第一,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國洛陽,了解我們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第二,有助于國民了解自己歷史,激發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改革開放開拓進取建設中國夢的熱情,第三,有助于對大運河遺址的更有效保護。第四,遺址景點的保護和建設,有利于洛陽旅游業發展,
2、為什么著名的隋唐大運河修在洛陽,而不是長安?
因為,就算隋煬帝想,大運河也很難修到長安,當年的長安所處的關中一帶逐漸沒落,這才是隋煬帝為何要修建大運河,并且還在后來將都城遷移到洛陽的主要原因。關中的沒落,是大運河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很長時間之內,長安地處的關中平原都是整個北方乃至整個天下的中心所在,這里易守難攻而且水源充足,更有沃野千里,最早的“天府之國”指的就是關中平原,只不過在三國時期被諸葛亮用于形容四川盆地,
也正因關中的條件非常優越,所以從周天子時定都鎬京開始,這里就成為了歷代王朝的定都之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地區人口越來越多,由于過度開墾與對于森林的破壞,關中水土流失嚴重,承載人口的能力越來越低,糧食與水源的缺乏程度越來越高,隋朝的都城大興,與唐朝的長安是同一個地方,只不過城池有所區別,隋朝建立之初,雖然稟賦充盈,但是都城依舊非常缺糧食。
隋文帝時期就發生過兩次大的糧食危機,分別發生在開皇4年與開皇14年,不過在第一次糧食危機發生之前,隋朝已經準備開鑿運河,隋文帝命宇文愷引渭河之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余里,這條運河也就是著名的廣通渠。如此,憑借黃河干流與渭河水系,還有人工開鑿的一系列人工運河,定都關中的王朝還可以將河北、河南與山東地區所出產的糧食等物資不斷運輸到長安,保證供應,但是后來,渭河與黃河干流的泥沙不斷淤積,航運能力越來越低,使得長安越來越難以獲取充足的物資補充,
古代大多數情況之下,長安與洛陽兩地都是一對雙星城市,而這密不可分,而隨著長安周圍環境的惡化,后來的王朝將目光瞄準了洛陽。相對來說,洛陽的條件并不比長安差,而且洛陽地處河洛平原地區,更加靠近華北平原與江淮地區等糧食主產區,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將洛陽作為南北貫通的運河中心是最合適的選擇,原本的洛陽,就已是運河網絡的中心事實上,都說隋唐大運河是隋煬帝時代所開鑿,而實際上也并非如此,因為隋煬帝所做的事與當年秦始皇修長城是類似的,隋煬帝所做的,是將原本的諸多已建成的水渠河道進行疏浚,然后再進行連接,最終形成了隋唐大運河。
而在隋煬帝之前,洛陽原本就已經是南來北往的中樞所在,新建設的大運河水系將舊有的洛陽作為運河的中心,顯然要比不切實際去營造長安更加明智,且不說相對于洛陽,長安的地理位置更加偏西,距離上更遠,而且長安與關東地區之間隔著三門峽等險灘峽谷,水運并不那么便利,就算有意將長安作為新的運河水系的中心,也非常困難,可行性很低。
洛陽因運河而興,長安則愈加沒落隨著大運河的建設,洛陽作為全國中樞的地位愈加凸顯,所以后來隋煬帝干脆直接遷都洛陽,放棄了原本的都城大興,而之后的唐王朝雖然重新定都長安,但是長安的衰落依舊無可避免,而洛陽卻憑借運河水利,更加興盛,唐朝之后,長安徹底衰落,再未有正統王朝定都于此,至于洛陽,其衰落的原因也與運河相關。
3、隋朝為什么要開鑿大運河?它的開鑿有何影響?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楊堅)接受外孫宇文衍(北周靜帝,時年六歲)的“禪讓”,登基稱帝,南下東擴,公元589年,完成全國統一。隋文帝勵精圖治,創建“開皇之治”,經濟、文化、民生都有了較大發展,文帝晚年因受諸位皇子困擾,將太子楊勇等貶為庶人,接受獨孤皇后建議,立二兒子楊廣為太子。文帝駕崩后(一說被楊廣毒死),楊廣繼位,史稱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