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相應動員,煽動報復和民粹主義,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沒有解決德意日的殖民訴求,反而因為德意日的戰爭牌而受到戰勝國的嚴厲打壓和排擠,導致德意日復仇心理強烈,(4)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大戰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的原因是為了解決世界格局變化后的殖民失衡。
根源: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德國強烈要求從英法美等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意大利和日本不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歷史原因:德國和日本對“樊華”制度的仇恨是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建立和歐亞戰爭起源的形成。法西斯勢力是戰爭的制造者。其他原因:一些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采取的綏靖政策,或者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爆發。雖然世界各國人民都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是他們沒能合作,沒能阻止戰爭(爆發),從而導致局部戰爭走向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的原因是為了解決世界格局變化后的殖民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法國、西葡、荷蘭等老牌帝國瓜分了世界上所有的殖民地,而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新興國家后來居上,急需殖民地支撐發展,因此對重新瓜分殖民地有著強烈的需求,老牌帝國又不想放棄利益,于是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沒有解決德意日的殖民訴求,反而因為德意日的戰爭牌而受到戰勝國的嚴厲打壓和排擠,導致德意日復仇心理強烈。德意日相應動員,煽動報復和民粹主義,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面臨諸多經濟困難,而戰敗的德國則利用英法美等戰勝國的矛盾,依靠美國的支持,使其經濟再次超越英法。(2)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為: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英法美繼續堅持資產階級民主。2.主要原因:(1)德國和日本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被懲罰和遏制的地位不滿。(2)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的形成。(3)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助長了法西斯侵略的氣焰,加速了大戰(-1/)。(4)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大戰爆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