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風景優美,人文內涵深厚,值得推薦,詳見我之前發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少林寺》,可復制鏈接打開看。少林寺名揚天下,我認為是《少林寺》電影讓少林寺名揚天下了,實事求是的講,少林寺名列十大名寺,是禪宗的祖庭,因“十三棍僧救唐王”讓少林功夫威振四方。
1、河南嵩山少林寺名揚天下,但為什么游客的實際體驗卻褒貶不一?
少林寺名揚天下,我認為是《少林寺》電影讓少林寺名揚天下了。實事求是的講,少林寺名列十大名寺,是禪宗的祖庭,因“十三棍僧救唐王”讓少林功夫威振四方,而在古跡方面,因民國時被軍閥縱火,大部分建筑已毀,只剩塔林(中國最大)、初祖庵等為數不多的古建筑。實際它與相距不遠的洛陽白馬寺在各個方面都相差很多,從歷史和文化角度,它還稱不上名揚天下。
2、嵩山少林寺風景怎樣?照片有嗎?
嵩山少林寺風景優美,人文內涵深厚,值得推薦,詳見我之前發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少林寺》,可復制鏈接打開看:https://www.toutiao.com/i6716509769848324615/子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少林寺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故事太多,用來寫幾本書、拍幾部劇也用不完,君不見電影版的《少林寺》之后,又有了新版《新少林寺》,電視劇版的《少林寺傳奇》也拍了N部,至于關聯到文學作品的描述,僅金鏞先生筆下的15部武俠經典,也大都有關聯少林寺的線索,用一篇走馬觀花的游記來講述少林寺的文化和傳奇是很難的,所以我只能敘述下自己的游后感悟,那就是如題所述,“文武之道,一張一馳”。
(禪宗祖庭,武林勝地)一、“文”之一馳--禪宗釋源1、開宗之西方圣人菩提達摩少林寺是先有禪宗盛名昭彰,后有武功獨步天下,禪宗,網上搜得的定義是:“又名佛心宗,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達摩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從血與火的五胡十六國亂世,到經濟、民生相對安定的南北朝時代,佛教的傳播與興盛雖然不是遏制戰爭殺戮的原因之一,但也多少對封建社會上層的統治階級起到了慈悲宣化的作用,
從西域僧人佛圖澄的“戒學”到西方菩提達摩從印度帶來的“佛心”宗,“度己、度人,普度眾生”,是僧人的最高操守。少林寺承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那是南北朝時期佛教最興盛的階段,同時期與北朝(魏)拓跋族對立的南朝佛教更為興盛,杜牧的《江南春》里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第三個朝代是“梁”,梁國的皇帝蕭衍就是一個甘愿為成佛而數次出家不做皇帝的人,
與此,已遷都到洛陽的北朝魏國,極力想摒棄鮮卑落后文化的拓跋氏,也在宗教信仰上極力推崇佛教。(西方圣人殿)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就是在中土佛教興盛的這一時代背景下來到了中土,開創了禪宗,達摩先到了南朝梁國,但當時的漢傳佛教主旨是注重自我修身(度己),而達摩的佛法主張是普度眾生、明心見性(度人),因為理念的不同達摩“一葦渡江”,北上嵩山在一石洞面壁靜修九年,因為面壁參禪太久,以至于石壁上都被映出了達摩的身影。
由此可看,即便是講究“頓悟”的禪宗,在修行過程中也是極苦的,通往成功的正果之路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頓”的瞬間,是需要長期的心路積累才能達到豁然開朗的“悟”。(講禪)2、無神論之禪宗,事事皆可參禪、人人皆可成佛,六祖惠能認為,佛性人人皆有,有的人心性被暫時被惑,只是缺少點醒之機,所以禪宗講頓悟,人人皆可成佛。
換做俗世的我們來說,除了佛家的基本戒律外,在精神層面我們是否也會有遮蔽我們心性的“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呢?!菩提達摩主張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不拘于形,修行并不等同于在寺廟內燒香拜佛、吃齋念經那樣簡單,修行不是修形,而是修心。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家講“無神論”,因為眾生皆可成佛,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修行(阻力、壓力等困難),那也相當于佛家所述的劫難,但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頂住壓力、知難而上、沖破阻力,那也是我們每個俗世之人的修行之路,“做人時無我無欲,做事時盡心盡力”,也就相當于佛家禪宗所述不拘于形的另一種成佛、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