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的三個孩子廣東本地人,五歲之前一直在鄉下生活,只會說粵語,結果后來去城里讀書了在學校不讓說粵語,回家老師也要求說普通話,父母又遷就孩子。當然這也不能判定不會說粵語的小朋友就不是廣州人,能聽得懂粵語,但不會說的或者能說幾句的小朋友大有人在,畢竟粵語不是我們國家的標準語言。
1、廣州小朋友不會說粵語,你怎么看?
對于廣州,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廣州人的第一語言--粵語,這也是判定是否是廣州人的標準。然而近些年來,普通話的普及以及某些特定的方言的出現,致使一些廣州的小朋友很難甚者不會說粵語了,當然這也不能判定不會說粵語的小朋友就不是廣州人,能聽得懂粵語,但不會說的或者能說幾句的小朋友大有人在,畢竟粵語不是我們國家的標準語言。
再者廣州屬于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也是發展最快的城市,和外地打工的人接觸多了,自然而然的粵語就說的少了,因為粵語對于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幾乎是聽不懂,因此當地的小朋友不得不用標真的普通話來溝通。時間長了粵語就自然不會說了,如果你是廣州人,你認識下面這個美女嗎?不過話又說回來,對于年齡較小的小朋友來說,他們正處于發展階段,各項思維和學習能力要強點,單憑記憶里來說,小學生也是最強的。
因此他們即便學習起來也比外來人員學得快,學得好,畢竟是他們的本土語言,現在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普通話。因此方言也越來越少,就拿我來說,我是河北衡水的,我們這的方言也是很多,自打去天津上班三年后,天津的方言學會了,我們的家鄉話不會說了,雖然聽得懂。現在去別的單位,人家都是是外地天津來的吧,
2、為什么廣東的學校不教廣東話?小朋友不會廣東話,怎么辦?
你們當父母的都說普通話,誰教孩子粵語啊!現在學校是不會教你粵語的,別說教了還規定了在學校只能說普通話,而且還教孩子回家也跟家人說普通話,說白了粵語現在就是被打壓!你想孩子會粵語只能在身邊會粵語那些人里慢慢學了!在學校學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在身邊的人平時交流的時候慢慢學!我哥的三個孩子廣東本地人,五歲之前一直在鄉下生活,只會說粵語,結果后來去城里讀書了在學校不讓說粵語,回家老師也要求說普通話,父母又遷就孩子!結果兩年不到的時間粵語不會了,就連家鄉話都忘了!!只會說粵語!現在回到鄉下跟長輩說話都是普通話!長輩們又聽不太懂普通話,給我的感覺像是廢了!好好的一個廣東人變得不倫不類的。
3、怎樣評價有些廣州的小孩子不會說粵語而是該說普通話這件事?
現在,廣州藉的小孩不會說粵語,并不是個別現象,其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早幾日在頭條答題,提到了“五四”時期的“廢除漢字”運動。我想,以現代人的眼光再重新審視這一事件,估計沒有多少人會支持,因為大家都明白,漢字是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消亡,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消亡,同一道理,地方語言亦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其一但消亡,也意味著地方文化的消亡。
而我們的民族文化正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地方文化組成,多樣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之一,很多人在說語言時,將其等同于語音,這是不全面的,語言的組成包括了語音、語詞、語法等元素,缺一不可。而粵語也不單純是一種語音,也包括了豐富的粵語語詞和語法,這些特有的語詞往往承載著地方特色文化。甚至一些生活型態,都不難找到相對應的語言標簽,
例如,廣府人在酒樓就餐,將剩菜帶走,這叫“打包”,打包一詞就是由粵語貢獻,現在其已形成一種“打包文化”向全國漫延。其文化標簽,我們也可找到一個粵語詞對應,即“要有衣食”,意思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啊嫲自細教落:“衣食在碗底”,這稱為“有家教”。而一但粵語式微,這些“家教”也會流亡,因此讓孩子說粵語,其實際上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傳承。
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更好地交流,而不是為了廢除粵語,這是很多本土校長和老師的共識,問題是現在輸入了很多的外地老師,她們對粵語文化了解不多,有意無意間形成了“推普廢粵”的現象,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要求學生在家里也必須講普通話。但我覺得,作為家長,完全可以和老師溝通,并堅持讓孩子在家講粵語,最簡單的一點,問問老師,家中的老人不會說普通話,是不是意味著不許孩子和老人交流?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假如是一個以粵語作為本語的家長,其孩子不會說粵語,家長有著很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