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它們都可以被稱為“鲇(鯰)”魚。國產帶魚分為春、秋兩季,秋季的帶魚更加好吃,金鯧魚肉質比較松散、偏軟,不好吃,價格也更便宜,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海魚真是有很多做法,清蒸,紅燒等,鲅魚出水即死,市場上所有的馬鮫魚都是冰鮮品,偏口海魚,蔥姜花椒大料料酒鹽陳醋醬油白糖蒜蓉醬做法。
1、海魚(偏口)怎么做?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海魚真是有很多做法,清蒸,紅燒等。魚肉健腦補鈣,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還益氣養血,降低膽固醇延緩衰老,魚肉不擔心長胖,今天我來介紹一下清蒸海魚的做法,口味比較鮮美做法簡單。原料:偏口海魚,蔥姜花椒大料料酒鹽陳醋醬油白糖蒜蓉醬做法:把魚放入容器中改下花刀,加入料酒,花椒大料鹽陳醋姜片蔥段腌制半個小時,讓魚肉充分吸收調料的味道,
2、巴沙魚是什么魚?怎么做更好吃?
巴沙魚名稱來自于音譯我們平時常聽到的“巴沙魚”,來自于英文俗稱“Basafish”的音譯,泛指鲇形目巨鲇科下的低眼無齒P.hypophthalmus(下圖2)和博氏巨鯰P.bocourti(下圖3),以及其它近似魚種。廣義上說,它們都可以被稱為“鲇(鯰)”魚,低眼無齒和博氏巨鯰都原生于東南亞淡水流域,譬如越南湄公河、泰國昭拍耶河。
一種常見淡水食用魚巴沙和羅非魚一樣,是國際市場上重要的食用魚種,低眼無齒和博氏巨鯰體色有細微差異,但外形和口感十分相似,它們都是體型最大的一類淡水魚。因為適應性超強、生長迅速、適合高密度放養,于是被各國廣泛引進和養殖,去皮魚段商品名稱為“巴沙魚柳”,整魚一般就叫“湄公河魚”,東南亞是巴沙魚的故鄉國際市場上近九成的鲇來自于東南亞,其中最典型的國家就是越南,除了早期的羅非魚和對蝦養殖,越南還部署了新的“巴沙魚國家戰略”。
巴沙魚軟嫩無刺,形狀規整適合加工和烹飪,而且沒有鲇魚常有的土腥味,也勝任各種做法,規模化養殖帶來了非常親民的價格,實在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魚肉。越南共有大大小小巴沙魚養殖和出口企業100余家,包括20家大型企業,這些大企業產能在行業中占比可達70-80%,越南海鮮出口商和生產商協會(VASEP)公布了2016年海鮮出口數據,其中巴沙魚出口總量占比高達24%,出口國達到137個,其中向美國出口量第一(占比23%),其次分別為中國17%和歐盟16%。
巴沙魚自2010年左右進入中國市場后,每年都在刷新進口總量,大有趕超美國的趨勢,當然,正因為巴沙魚的優良口感和低廉價格,很多商家常會用巴沙魚替代龍利魚,兩種魚柳外觀和口感都有區別,價格也相差數倍。巴沙魚和羅非魚這類食用魚的大規模養殖,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帶來生計,也為世界上飽受饑餓困擾地區的人們帶去優質且高性價比的蛋白質來源,
龍脷[lì]魚,其實是廣東及香港一帶對于鰈形目魚類(也泛稱比目魚)的統稱,尤其特指鰈形目中的鰨亞目。原因很簡單,因為鰨亞目的魚類形似舌頭,因此它們被稱為“龍舌魚”,而“舌”的粵語發音近“蝕”,有折本的含義,聽起來不夠吉利,于是人們用反義“利”的發音代替,加上“肉”字邊寫作“脷”,于是也就叫成了“龍脷魚”,簡化后的商品名即“龍利魚”,
性價比超高的食用魚巴沙魚適應性很強、病害很少,相比于飽受魚病困擾的一些常見淡水魚種,藥物殘留或許更低。或者說,總體而言巴沙魚至少不比我們常吃的淡水食用魚風險更大,不過,冷凍巴沙魚柳為了保持口感通常會做保水處理,譬如使用磷酸鹽處理劑,這在歐美是比較通行的冷凍魚片處理方式,當然缺點就是魚肉的含水量比較高,于是魚本身的風味可能會變淡,所以巴沙魚柳在一些餐館常被用于烤魚、水煮魚這類重口味菜式。
3、什么海魚便宜又好吃呢?
簡單地說,價格親民又味道鮮美的海魚還是可以選出不少的,與淡水魚相比,海魚進化的層次更高,肌間小刺更少,肉質更加緊致,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沒有那種特殊的土腥味。所以,味道更加鮮美,更加適合孩子和老人食用,但受物種數量,捕撈和養殖成本的限制,某些品種的海魚價格確實不菲,有的甚至被炒成了天價,不適合我們日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