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字輩的確立方式多樣,如有的是從古詩詞、古籍經典內容中選取成句,帶有美好的寓意,或是反映祖先的恩德、或是對后輩寄予厚望,如“仁義禮智信、培德家聲遠、忠孝能定國”,“仁義傳先圣”、“道德傳芳遠、詩書啟后長”等;有一些是敘述宗族發展歷史或者發展內容的,如四川威遠羅氏家族字輩為“萬世永昌大、孝友必賢良、善慶存詩訓、養正紹書香”,其中好“善慶”是祠堂名,“詩訓”指羅氏元末入蜀時始遷祖以詩為訓,“養正”是羅氏興辦的養正學堂。
1、周姓始祖是誰?輩分怎么排的?
地區不同字輩譜也不一樣的。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譜是: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廣東普邑周氏的字輩譜是: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恒作裘。廣東潮陽泗水周氏字輩譜是: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
瓊州周族輩序:纘緒成德經世安邦家修朝獻萬奕其昌廣東潮陽泗水周族字輩序: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粵東普邑周族字輩序: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恒作裘湖南益陽大泉周族字輩序: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湖南益陽汾湖州周族字輩序: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周氏起源: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
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后來演化成周氏,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后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后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后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后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
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后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
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陜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墻,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后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后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
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后梁賜汭姓周,當代周姓人取名,較歷史上復雜的取名方法已有了很大簡化,特別是當今在中國大陸地區,周姓人在取名上,使用頻率很高的字:華、明、志、永、平、新、光、利、端、學、俊、龍、秋、菊、彩、家、少、天、勝、繼、坤等。周姓取名的時代性和政治色彩:在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華、蘭、桂、淑、文、明、芳、德、金、榮、清、素、云、風、寶、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