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答題,昨天的端午節過的很開心。自背井離鄉再歸來,再也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到)小時候過端午節日的喜慶氛圍,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說法眾多不一,“五月五,到策湖,看龍舟,過端午”,我們當地有“早端午,晚中秋”之早餐才算是真正的過端午節,蒸上一鍋小麥粉粑,熱上粽子,煮上咸鴨蛋,早上一家人在一起品嘗這些。
1、你是怎么過端午節的?
謝謝邀請,題主您好。仁妙1與您交流,我來答題,昨天的端午節過的很開心。因為我們全家頭一次在南方過節,都非常的快樂,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也沒有擋住人們的腳步。看著人們三三兩兩的人們打著雨傘出行,看著人們臉上掛著喜悅感,我也心里非常開心。做為一個家庭主婦,最高興的是過節團聚,受累辛苦我不怕,就看著家人和氣我十分高興。
2、端午節你們家鄉都是怎么過的?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說法眾多不一,有記載端午節為紀念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又傳為紀念春秋未期愛國將領伍子胥,更有甚者將節日由來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混淆是非,本人更傾向于第一種答案。故鄉位于鄂東南,長江流域,魚米之鄉,家門前有一處湖泊,名“策湖”。策湖屬古長江故道,與黃石西塞山隔江相望,
策湖面積近兩萬畝,水深數米,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孫策在此練兵而得名。記憶里的小時候,家鄉有民謠:“五月五,到策湖,看龍舟,過端午”,家鄉端午節除賽龍舟,還有家家戶戶大門上插艾葉、煮雞蛋、包粽子等習俗。時代在進步,家鄉一些傳統的節日文化正在慢慢改變和消失,或是已經刪繁就簡,自背井離鄉再歸來,再也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到)小時候過端午節日的喜慶氛圍。
3、小時候,你們都是怎么過端午節的呢?
我小時候,每年端午節之前的半個月,家里有幾只雞下蛋開始留著,我天天盼過節好吃雞蛋,因為,平時的雞蛋都做湯了,除非誰過生日給煮兩個,想吃煮雞蛋是不可能的,過節時,家里人每人5個,我是最小能分到10個,吃兩個舍不得吃了,藏起來等姐哥都吃完了,拿出來饞他們。母親買幾斤糯米泡幾天,自己包粽子,端午節早上踏青回來吃餃子,粽子,
4、南方同胞如何度過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在安徽安慶仍然保留著劃龍舟、插艾蒿、插菖蒲、吃新打下來小麥粑,還有吃粽子、咸鴨蛋和綠豆糕的習俗。我們當地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早餐才算是真正的過端午節,蒸上一鍋小麥粉粑,熱上粽子,煮上咸鴨蛋,早上一家人在一起品嘗這些,吃過早餐,家人將采摘下來的艾蒿、菖蒲用紅毛線三四根扎一下,懸于大門樓子上,或插在大門兩邊。
吃過早餐,帶上新炒的蠶豆,去河邊看劃龍舟,據老人們講,舊社會,劃龍舟還鬧出人命來了,過去劃龍舟有“采青”活動,沿河兩岸居民會將“彩頭”懸于竹竿上,插在河水中,讓龍舟相互競技,搶“彩頭”,為了“采青”,龍舟之間相互競爭,不擇手段,故意弄翻他人龍舟,用槳將他人打傷,打落水中,致人死亡。現在劃龍舟沒有了“采青”活動,沿河居民燃放鞭炮迎接龍舟經過,并派發紅包、煙酒禮品,也很熱鬧,
中午新姑爺、老姑爺都會上門送禮,綠豆糕是送節禮的必須品,午餐當然要豐盛一些,招待上門客人,吃完午餐,再品嘗一下綠豆糕,端午節算過完了。端午節我們當地還用五彩絲線搓成繩,系在嬰幼兒手腕上、腳腕子上,給嬰幼兒穿上紅布兜兜,上面繡上老虎,穿老虎鞋,戴老虎帽,用于驅兇化吉,避都祛病,其實插艾蒿菖蒲也是驅蚊蟲避邪氣,化瘴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