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已年邁,他們成了當年留守的我們。在廣州這些大城市奮斗幾年,好過你在農村呆十年,我想曾經做為留守兒童的我有著更多深切體會,我就在廣州呢,說真的,年輕人出來闖一闖,見一下世面沒有什么不好的,想想我當初就是不想呆在農村,果斷地走出來了,在廣州差不多有十年了,我不后悔,起碼在大城市里,信息流通快很多,接觸的東西也多很多,還有機會也多,在廣州,只要你不懶,勤快一點,一個月幾千上萬塊不成問題,工作嘛,看你想做什么工作。
1、該不該離開長沙去廣州?
我的建議是離開。我來說下為什么,我也算是半個長沙人了,媳婦就是長沙本地的,一年在長沙至少呆半年,我首先講講在長沙的好,長沙歷史悠久,好吃的不要太多,每次去太平街,五一廣場,走到一半就吃飽了。風景也很好,住的很舒服,房價低,娛樂設施多,年輕人多,那我說下為什么要離開長沙呢?第一點,長沙的工資水平太低,物價水平很低,所以工資水平也不可能高。
我在長沙結識的朋友,除了在湖南臺里面工作的工資水平還可以,其他的工資實在太低了,在地鐵口長期看到發廣告的房產中介之類的年輕人,月薪有的才2000到3000。這是和長沙地位不匹配的,第二點,太愛玩了,我羨慕長沙以及湖南人的快活,不愁房價不奔房價,賺了錢第一件事就是拿去消費,拿去嗨,我就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都知道檳榔對身體不好,吃多了口腔容易出大問題,但是湖南人吃檳榔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有點娛樂至死的感覺,管他那么多,先爽就完事了,喝酒抽煙吃檳榔,先爽了再考慮是否生病的問題吧。
年輕人當然喜歡這樣的日子,但是久了,身體不好了,錢也沒攢住,以后咋辦?當然我還是羨慕湖南人的心態,人快快活活的,第三點,發展太慢,長沙的空氣質量是很好的,污染也很少,但是發展實在太慢了,我記得我第一次去長沙的時候,長沙是有地鐵的,我的城市還沒有地鐵,只有地鐵軌道交通一號線,就是在橋上開的那種,地鐵都沒有。
然而現在呢?我們這都8,9條地鐵了,長沙好像才2條吧?這只是個長沙發展的縮影,第四點,眼界有點窄。這個屬于我個人心理感覺,并不代表我的普遍價值觀,我也沒有宣揚這種觀念。我只是想舉個例子,我給我長沙媳婦的親戚帶了很多國外的保健品,也有化妝品,他們對這個不感興趣,這倒是無所謂,問題是他們還表現出了嗤之以鼻的感覺,包括對國外的狀況,覺得國外就是在水深火熱之中,
我也是萬年留外黨,不崇洋媚外,也很愛國,但是我知道每個國家都有他的優勢和劣勢,如果一桿子打死任何國家,說他完完全全不好,這就是井底之蛙的態度。我以為只有年紀大的人會這樣,結果和同齡人一起吃飯,依舊還是如此,可能是長沙太快活了,讓他們覺得外面的世界就一定不精彩,其實這樣是不利于發展的,就像他們組團來我們市吃東西,卻堅持要吃湖南米粉,吃湖南菜一樣。
如果一個人去了外地,不嘗嘗本地菜,不嘗嘗本地美食,那怎么叫做旅游呢?可是我這么多外地朋友來我們這了,就是湖南來的這幫子人,天天嚷著要帶他們吃臭豆腐,米粉和辣椒炒肉,這樣子是對的嗎?說不清楚,但是對于健康的建立一個人的人格是不利的,如果天天只局限于窩在眼前的事物,很快這個人就沒有進取心了。暫時就想到這些,我很愛很愛長沙,喜歡長沙活的瀟灑的人和令人愉悅的美食,但是長沙并不是一個適合年輕人久居的地方,會上癮,會變懶,會習慣了不奮進,
2、現在大多數人都到外鄉打拼,家里都是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你怎么看?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會讓他們丟下幼小及老儒而遠離家鄉呢?我想曾經做為留守兒童的我有著更多深切體會。在我8歲的時候,我的爸媽就去了湖北打工,把我和當時還只有13歲不到的二姐兩個人丟在鄉下相依為命,為什么用相依為命這個詞,大家或許沒有辦法想象。記得那年是97年,農村的條件很不好,幾乎沒有像現在這樣餐餐有肉吃,每到逢年過節才會有,平日里都是白菜蘿卜南瓜苦瓜,連吃菠菜胡蘿卜都會覺得很新鮮,
那時候,小河還有田溝就是我們的樂園,下河抓魚,在水田里抓泥鰍不僅僅是一種樂趣,而是把收獲放到了餐桌的那份滿足以及成了給自己加餐改善伙食的最常活動。我們沒有很好的衣裳和鞋,甚至都穿過打補丁的破爛衣服,下雨天也是沒有雨靴,鞋子里全部都是水,用力一踩,水會隨著鞋邊往外鼓出來,最大的苦也無法阻擋我們對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