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目前襄陽經濟完勝南陽,襄陽人自我存在感很強,自然看不起南陽,更不會屈尊受南陽管轄。南陽近幾年發展勢頭也不錯,人口紅利遠遠超過襄陽,這是南陽的優勢,發展順利的話,超過襄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南陽和襄陽山水相連、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
1、南陽和襄陽哪個城市發展的好?
兩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發展的都挺不錯的,依我主觀判斷,比較而言襄陽城市規模相對大些發展的也好些。論經濟:襄陽靠前,論人口:南陽靠前論GDP:襄陽從去年起超南陽論財政收入:襄陽稍靠前論農業:南陽比襄陽發達論中心城區面積:南陽比襄陽大論人均GPD:襄陽遠超南陽南陽的潛力也很大,地方大,資源多,而且發展迅速相信很快就南陽城市建設就可以超過襄樊南陽,古稱宛,河南省轄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
全市現轄2個行政區、4個開發區、10個縣、1個縣級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夏朝初,禹把今南陽境內鄧州作為都城,商朝、周朝時,現南陽境內有申、鄧、謝等諸侯國。春秋時楚設宛邑,楚國屬地,全國冶鐵中心,屈原扣馬諫王地,秦楚丹陽之戰發生地,古楚都丹陽所在地,
秦設南陽郡治宛城,西漢時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時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曾孕育出“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諸葛亮、“謀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歷史名人,三國時期,南陽是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發源地。南水北調,源起南陽,
南陽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襄陽,湖北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
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兩城合并后稱襄樊市;1983年襄陽地區并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現轄3個區(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4.5億元,居湖北第三,
2、南陽和襄陽能不能“抱團取暖”呢?你怎么看?
抱團取暖,這個主意不錯,對于命題的人我發自內心的感謝!南陽和襄陽山水相連、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就是兩地百姓的交往也是非常的密切,可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陽市與襄陽市有一個共用一個名稱的小鎮,一一孟樓。一條街道把共用名字的小鎮劃分為兩個省,位居北邊的屬河南省南陽市管轄,而分居在南邊的歸湖北省襄陽市所治理,
由于行政區劃的原因,南陽歸河南省管轄,而襄陽屬湖北省治理。兩地的父母官們為什么不可以坐在一塊從長計議,聊一聊兩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大計?從地理上講,南襄盆地就是一個整體,南陽市的唐白河一路向南最終匯入長江最大支流漢水,也就是橫貫襄陽市區的襄江。據本博所知,河南省唐河縣航運局所轄的一支祖輩都是河南人的船運公司,常年生活在湖北的襄陽市,原因就是由于生態惡化,上游水淺難以回返唐河故鄉,
還有從文化上講,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武侯祠與湖北襄陽隆中所供奉的諸葛亮同屬一個人,兩地從官方到民間為爭躬耕地,口頭官司已經打了一二百年,至今仍在繼續,是不是一個很悲哀的故事?南陽與襄陽從官方到民間還是有眼光,看得遠的有智之士,呼吁兩地抱團取暖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如何將這一課題上升到兩地政府層面深入探討和研究,僅有民間的呼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股更大的力量來推動一下,讓好的主意、好的課題變成實實在在為兩地百姓造福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