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老一輩人的經驗,2022年是“八龍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澇呢。夏至到了,下半年是旱是澇,看夏至農諺是咋說的,我們下面來看一下通過小滿這一天的天氣情況來判斷是旱是澇的農諺,對于,農民來說最關心的就是今年下半年是澇是旱,直接能夠影響到收成和生活水平。
1、“秋后是澇是旱,就看六月二十三”,2021年秋后年景怎么樣?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轉眼之間今年已過半年。七月將逝,八月就要到來,今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距離六月二十三日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農歷六月二十三在農村卻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秋后旱與澇,全看六月二十三日”,這雖說是諺語,但也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體驗。關系著下半年雨水多與少和農作物的收成,秋后是澇是旱日子也要一天天的過,農民每天生活在充實而忙碌之中,看看時間,今天已經到陰歷六月十八了,今年陰歷的六月二十三是陽歷的八月一號,正好是八一建軍節的那一天。
今年是陽歷八月七日立秋,無論是六月立秋還是七月立秋,六月二十三日都正處于中間位置,所以說到六月二十三,其實是與立秋節氣緊密相連的。而在農耕時代,立秋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甚至為萬民祭祀的隆重節日,立秋之后,天氣和溫度都會發生改變,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很大,天氣變化顯得至關重要。古時候,相傳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祖的生日,人們會在這天進行祭拜活動,
由于水火不相容,所以這一天,人們認為晴好天氣為好,有“晴空一日,干活輕松”的說法。實際上,智慧的先人通過節氣天氣預測年景時,總結出不少的農村諺語,以立秋為例,立秋下雨同樣也是豐收的好兆頭,有農村俗語說得好,“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淋雨,遍地黃金”;“立秋下雨人歡樂,立秋天氣雨水多”的說法,但立秋日打雷卻是禁忌,有“雷打秋,冬半收”的說法。
剛才我查了一下天氣預報,說是八月一號有雷陣雨,但到時打不打雷下不下雨,還是老天爺說了算。我國地大物博,農村俗語又有地域限制,所以,各地區會有不同的俗語,雖然今年的雨水偏多,特別經歷了河南暴雨,人們防洪澇的意識不斷增強,只要科學防汛,出現災害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不過世事很難預測,特別是天氣也很難盡如人意,一旦再出現了大面積降雨,則預示著年景很差,可能會出現洪澇災害,
當然,對于這種民間傳說,更多只是一種經驗和歷史文化,沒有什么科學性,僅僅是在科技并不發達的過去,古人秉承的樸素信仰而已。相傳陰歷六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祀火祖的日子,天氣晴好人們祭祀火祖,祈禱生活紅紅火火,莊稼有個好收成,當然,每個人心目中祈禱愿望有所不同,但都是能順應天氣才好的,如果陰歷六月二十三這天出現下雨的天氣,那么火祖祭祀碰到雨水,我們知道水與火是不能相容的,水還可以澆滅火,這寓意雨水太多,秋后莊稼被淹,因為下雨沒有太陽,農作物生長得不到日照,土地又太濕潤。
2、2022年是“八龍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澇?夏至農諺是怎么說的?
夏至到了,下半年是旱是澇,看夏至農諺是咋說的?近日,河南發布干旱藍色預警,高溫天氣還將持續,啟動水旱防御(旱災)IV級應急反應,目前,河南已經達到了輕度干旱標準。對于河南來說,去年出現了澇災,今年又是干旱加高溫,真的很難,不過,今年不只河南旱情比較嚴重,附近的山東、皖北和蘇北一些地區都面臨旱情。今年河南等北方地區由于少雨,對傳播和夏播都產生了一定影響,甚至有些地區由于干旱不下雨,夏玉米到現在還沒播上,
夏至到了,天氣將進入更加炎熱的一段時間,南方大雨扎堆,北方干旱少雨,對農民來說,還是非常難的。按老一輩人的經驗,2022年是“八龍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澇呢?來看一下夏至農諺是咋說的?其實,“八龍治水”的前后還各有一句,完整的應該是“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兩人分餅”,是用天干地支表述的,比如,正月第一個辰日(辰屬龍)出現在初幾,就是“幾龍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