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一畝地等于現在0.92畝.清朝以5方尺為步,以240步為一畝,而清代的一尺約合32公分左右。但很多人不知道一畝地有多少平方米,計算可得清朝時一畝約為614.4平方米,一畝地,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面積計算單位,根據這些記載,可認為清朝時期北方旱地麥、粟、豆等畝產量為2石。
1、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首先看看一畝地=多少平方米。1畝=666.67平方米,一畝地,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面積計算單位。但很多人不知道一畝地有多少平方米,下面我們來看看畝與平方米之間的換算方法。1、畝換算為平方米:計算口訣為“除以三后加倍再右移三”,如要計算1畝等于多少平方米,1÷3=0.33333,0.33333加倍后為0.66666,四舍五入后為0.66667,然后再將小數點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數為666.67。
清朝的小麥畝產量是很低的,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培育小麥優良品種,也沒有化肥,小麥優良品種的培育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七十年代培育成功,化肥也是七十年代后期才開始大量使用的。現在優良品種的小麥畝產1千多斤也有,但清朝的小麥畝產量多在一百多斤,好的田畝產二百斤左右,差的田畝產幾十斤也有,這樣說的小麥畝產量也是正常年份的,災年收成更不好。
一些歷史也有記載:如清安徽《鳳臺縣志》說:“畝所收者,當其穰時,黍麥可二石,”清康熙《江陰縣志》說:“麥、菽、黍、稷畝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說》一文中說:江淮以北“農夫一畝之所獲,通豐耗而權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給富民交租1石,對半租,還是畝產2石,根據這些記載,可認為清朝時期北方旱地麥、粟、豆等畝產量為2石。
石這個記量單位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也不一樣,在秦代,一石約218斤,在唐朝,一石約108斤,在宋代,一石約194斤,在清代,一石約56斤。畝這個記量單位也和現在的不同,清朝時一畝地等于現在0.92畝.清朝以5方尺為步,以240步為一畝,而清代的一尺約合32公分左右。計算可得清朝時一畝約為614.4平方米,
3、古代有地主,那么農民種一畝地產多少糧,要給地主交多少糧食?
古代土地交稅一般是按十抽一來征收,由官府直接向地主征收,而地租一般是持平稅賦,也就是說,老百姓每打一百斤糧食自己大約可以留下八十斤,另外二十斤則由地主跟官府各分一半,這是清朝雍正時期開始施行的田稅征收方式,而乾隆繼位后更是直接將其定為國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則依然采用這種征收方式。所以呢,老是說地主怎么個不好,其實也是替官府背鍋的,因為地主拿走的那些糧食里有一半需要交稅的,
不過呢,雖然稅收是這么定,可是里面的波動值依然很大。這個主要是跟當地的土壤環境跟氣候條件有關,比如,在江浙一帶,當地的氣候好,水利資源便利,畝產可以達到300斤左右,每年兩季大約可以收獲600斤/畝,按著這個水平去征收稅賦交地租就是30斤交公糧30斤交地租,自己富余540斤/畝/年;但是呢,如果放到北方去,可能畝產會降到150斤,一年只能收一季,這樣的話一年只能收150斤,再交去15斤公糧15斤地租,自己僅余120斤/畝/年,這樣的話生活就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