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的命,是熱干面給的。作為武漢最具特色的小吃,熱干面的歷史便是武漢人“過早”的歷史,正宗的熱干面在黃陂,武漢熱干面那都是模仿的,要想吃正宗地道的熱干面那得去黃陂,或許你不是武漢人,但你可能和武漢有過匆匆的一面之緣,可能在這度過了4年的大學時光,可能曾和這里的人產生過一兩段緣分,也可能你從未來過,但一定不可能不知道,武漢人對于熱干面的癡迷,外地人看著往往難以理解,但是在武漢這種城市里,熱干面已經成為了武漢的符號和氣味~熱干面讓每一個武漢伢感覺親切,偶爾在外地吃上一口,也能從中找到一點慰籍,總會讓人想起那個周末的早上,爸爸媽媽買好早餐喊你過早的場景,聞著熱干面香味的你熟悉的拌一拌,吸溜幾口,心滿意足。
1、武漢熱干面的面是怎么做的?為什么不坨不囊?
熱干面是武漢人抹不去的記憶,早上吃一碗熱干面,一天都精神抖擻。那么熱干面的面彈口勁道,不坨不囊,是怎么做到的呢?實現熱干面彈口勁道,不坨不囊的秘訣主要有三個:和面、煮面、擔面,和面:必須選擇高筋面粉,加上食用堿,適量的鹽,進行和面,和面完成后放置30分鐘進行發酵。發酵好的面團放入面條機擠壓成細面,煮面:擠壓后的面條放入沸水中,將面煮7成熟。
2、武漢熱干面的由來是怎樣的?
關于武漢熱干面的由來,一些書籍中還真的有這么一段記載,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在武漢漢口某一小吃街上,有一位攤主時常到關帝廟附件賣涼粉和面條。有一天,由于氣候溫度特別高,天氣非常炎熱,剩下了不少面條沒有賣出去,攤主擔心面條餿了,則把剩下的面條煮熟瀝干,鋪在竹籃里,但是,他不小心推翻了油瓶,麻油倒流在面條上。
這位攤主非常的心疼,他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然后重新涼起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將已經涼好的面條重新下鍋燙熟,控干水后放入賣涼粉的佐料,然后攪拌均勻。沒想到,這樣的做法讓面條的香氣四溢,不少食客吃了之后是贊不絕口,此后,這面條的做法就被人們記住了,并且開始廣泛流傳下來,后人將其稱作為“熱干面”,過了幾年之后,有一位姓丁的婦女在南京路上開了一家熱干面店,其店面是“丁記熱干面”,受到了當地人們的歡迎。
3、如何看待武漢熱干面的存在?
武漢的一天,通常是以一句“過早了冇”作為開場白,如果你去到武漢,你會看到天剛蒙蒙亮的早晨,走在你身邊的人手上都端著一份早餐,不管春夏秋冬,永遠熱氣騰騰。香港美食家稱之為“早餐之都”,能吃夠一個月不重樣的花樣,即使下大雨淹著水,早餐店里也是人擠人,這種精神,可能只有愛吃火鍋的四川重慶人能與之媲美。
武漢的早餐品種這么多,但如果要問外地人,最能代表武漢的食物是哪種?答案一定是熱干面!這不僅僅是外地人的印象,事實上,大多數武漢人的一天,都是從早上的一碗熱干面開始的,武漢人:“你們北京人天天吃烤鴨嗎?”北京人:“當然不,難道你們武漢人天天吃熱干面?”武漢人:“對啊天天吃。”熱干面的江湖傳說如果你曾經觀察過武漢人吃熱干面,會發現一個重要特點:他們似乎很喜歡端著熱干面邊走邊吃,
正如那些網絡上流傳的段子說的那樣,“識別一個武漢人,不在于他愛不愛吃熱干面,而在于他能不能端著面碗趕車”,“左手端著熱干面,或者粉絲,右手拿著筷子,小拇指還勾著面窩的塑料袋,下雨的時候右臉直接貼到傘柄,咯吱窩夾著個包”對武漢人來說,抄起一碗熱干面再配一碗清甜的蛋米酒,便可開啟神清氣爽的一天。
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里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后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么面,他脫口而出,說是\
所以武漢人一清早都精神飽滿,大有“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派頭,那還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年代,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由于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未避免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