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窮人,既然是淪落到想要挖地窖取暖,那自然是缺吃少喝,甚至說已經(jīng)是餓了有一段時間了,但凡有一點辦法,也不至于臨時去挖地窖。不挖地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挖地窖的條件,一個能夠住人的地窖,工程量十分巨大地窖分幾種,一種是存放物品的,這種十分簡單,挖個洞,方便進出就可以,另一種是住人的,這種地窖的要求就很高了。
1、紅薯的地窖儲存溫度是多少?
我們通過臺階進去到地窖里面,可以看到紅薯窖大概有兩米長,六米寬,中間用一根木柱子支撐。里面有序的擺放了很多的紅薯,紅薯上面都有一層厚厚的玉米秸稈,據(jù)房大爺所說,如果天氣再冷的話,還可以蓋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一來,不管外面溫度多低,紅薯窖里面都能保持8度以上。這樣紅薯無論如何都不會凍壞,很多人不敢大量儲存紅薯的原因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怕“燒窖”,如果一旦“燒窖”的話,儲存所有的紅薯都會被“燒”壞,一年的所有勞動都會化為烏有。
針對人們面臨的這個問題,房大叔給農(nóng)民們出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在紅薯窖里放一支溫度計,而且要經(jīng)常去地窖查看里面的溫度,如果溫度超過十五度的話就要考慮通風(fēng),房大叔滿懷欣喜地說,經(jīng)過他幾個月的儲存,現(xiàn)在的紅薯已經(jīng)漲到每斤七毛錢的價格,比起剛剛收獲時的三四毛錢一斤,可謂是漲了一倍還要多。不過房大叔并不準(zhǔn)備出售,準(zhǔn)備漲到快一塊錢一斤的時候再去出售,
2、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冬季天寒地凍,古代的窮人卻寧可被凍死,也不挖地窖避寒,是古人又懶又傻嗎?自然不是,他們不是不想挖,也不是不知道冷,而是挖地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史料或者文學(xué)作品中,都有對古代窮人悲慘遭遇的描寫,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就十分深刻的描述出一位在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的冬天,為了生活不得不冒著嚴(yán)寒外出賣炭的老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文學(xué)作品中,講到了古代的窮人在寒冷的冬季,因為居無定所,最終導(dǎo)致自己被凍死在戶外,這些場景,都讓我們對古代的窮人凄慘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在同情的同時,還有一個很大的疑惑,就是古代的窮人明知道冬季的戶外十分寒冷,為什么不找個合適的地方,來挖一個地窖用以避寒呢?是古代的窮人不知道地窖有保溫的作用嗎?顯然不是,在數(shù)千年前,就有人類在地穴中居住的記載,這種居住方式,古人不可能不知道,那么是古人懶嗎?也不是,在求生技能方面,古人不比我們現(xiàn)代人經(jīng)驗少,
那為何古人不挖地窖避寒呢?實際上,這個挖地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隨便找個鋤頭挖個洞就可以,而能夠滿足居住的地窖,其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在古代,挖地窖也不是想挖就能挖的,如果有具備挖地窖的條件,那也不至于會被凍死在戶外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人為什么會被凍死,根據(jù)現(xiàn)代理論的解釋,人之所以會被凍死,是因為環(huán)境溫度過低使人體的散熱加快,而一旦散熱的速度超過人體自身產(chǎn)熱的速度,那么體溫就會逐漸下降,最終導(dǎo)致死亡。
也就是說,凍死的前提是,人體沒有額外的產(chǎn)熱源,扛不住熱量流失的速度,才會被凍死,用我們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保暖措施和沒有產(chǎn)生熱量的東西,這其中保暖措施就是厚衣服,而產(chǎn)生熱量的東西就是食物。在上個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每逢冬天,人們外出都必須是大棉襖二棉褲,尤其是在北方地區(qū),能穿多厚就穿多厚,這樣才能抵御住寒冷,近幾年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就有了保暖衣、羽絨服之類的這種保暖衣物,幫助人們度過冬天,
但在古代,這些東西可是沒有的,古代的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們冬天都是將草搗軟,夾在衣服之間來進行保暖的。而棉花直到宋代才傳入我國,大面積種植和紡織,已經(jīng)是元代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冬天保暖的條件,十分的艱苦,當(dāng)然,那些王公貴族有錢人,會用動物的皮毛進行保暖,但窮人們肯定是沒有這個條件。
因此,冬天是古代窮人最難熬的季節(jié),沒有保暖的衣物,體溫就無法維持,輕者染上風(fēng)寒,重者被活活凍死,這在古代并不鮮見,除了沒有保暖的衣物,導(dǎo)致熱量流失被凍死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攝入產(chǎn)生熱量的東西。什么能產(chǎn)生熱量?自然是食物,或者酒也行,在《水滸傳》,就有一段林沖雪夜宿山神廟,仗著酒來驅(qū)寒,度過寒冷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