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和洛陽是古代建都朝代最多、最為著名的兩大古都。洛陽,統一的全國性政權為東漢,和隋唐的一部分時期,其中隋大部分時間政治中心在東都洛陽,唐朝時長安洛陽為東西兩京,皇帝常常往來于兩京之間,武周時改洛陽為神都,正式定為都城,這使得長安和洛陽永遠失去了作為都城的資格。
1、長安和洛陽都是唐朝的首都,那唐詩用陜西話和河南話讀才是正解嗎?
這是誰提的的問題?誰告訴你唐朝首都還有洛陽?“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大唐的首都,毫無疑問是長安。據統計,《全唐詩》中有兩萬多首和長安有關系,請提問的朋友們來大雁塔,曲江池轉一下。這里每個燈柱都有四首唐詩,毫無重復的,甚至還有唐詩墻,所有大唐的有名詩人們在這里還有雕像。提問的朋友,我問一句,你知道“雁塔題名處”嗎?你知道“曲江流飲”嗎?多讀書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大唐有名的詩人們和中舉的,先在雁塔題名,然后走到不遠處的“曲江池”,一邊喝著酒,一邊吟唱著古代的詩句,很難想象曲江池旁那么多文人墨客說的都是河南話,簡直笑死人。用陜西話拉長音調讀唐詩,如果再配上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唱歌的形式,上次我記著有個節目,一位歌手用陜西話吟唱“西出陽關無故人”,其實就是用陜西話拉長了音調唱出來的,很多觀眾聽得熱淚盈眶,節目組評委們一致認為唐朝的詩句就是用陜西話唱出來的。
2、為什么洛陽,長安離匈奴很近,很多皇帝都還是會選擇此地當都城?
古代的洛陽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長安就是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有十三朝在此建都;長安十朝古都(還有十一朝、十三朝、十七朝等說法),那么歷朝歷代為何如此熱衷于這兩城建都呢?一:地理位置共工怒撞不周山,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中國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成階梯狀逐漸增高,第一階梯地勢過于平緩,無山脈阻擋。第三階梯山脈遍布,交通不便,
而洛陽和長安正處于第二階梯的關中平原上,往西有山脈可為軍事屏障,往東有大量肥沃土地。長江黃河自南北穿過,農業發達。二:軍事優勢自東向西逐漸增高的地勢表示著由西向東進攻成俯沖之勢,以長安為例,西南方向緊靠秦嶺山脈,秦嶺如同羽翼一般攬住長安的西南方。由此處進攻長安基本不可能,三:農業發展南有山脈護擁,北方有黃河流經,在阻隔北方侵襲的同時,發達的黃河水系和肥沃的關中平原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保障。
3、為什么歷史上洛陽沒有長安那么出色?
長安和洛陽是古代建都朝代最多、最為著名的兩大古都,長安歷史上總共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后秦、、北周、隋、唐。而洛陽在建都朝代數量上略遜一籌,共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之后)、隋(煬帝)、唐(包括武周)、后梁、后唐九個朝代,如果對以上這些朝代進行分析的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建都的朝代中屬于全國性王朝并且統治時間較長的有西周、秦、西漢、隋、唐,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屬于地方性王朝,新莽時期全國分崩離析,群雄并起,統一名存實亡。
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期間山東地區限于混戰,五年后,獻帝出長安東走,長安已化作一片焦土,西晉末年,洛陽被十六國之一的劉漢攻陷,晉愍帝即位于長安,三年后西晉即徹底滅亡。以上兩個時期,都可以看作原先建都于洛陽的政權避難長安、茍延殘喘,所以持續時間很短,只是名義上的統一王朝,洛陽,統一的全國性政權為東漢,和隋唐的一部分時期,其中隋大部分時間政治中心在東都洛陽,唐朝時長安洛陽為東西兩京,皇帝常常往來于兩京之間,武周時改洛陽為神都,正式定為都城。
從整體上看,定都于長安的全國統一政權的數量遠遠大于洛陽,但是在很多朝代中,洛陽常常扮演了長安的陪都的角色,在古代中國,決定一個都城地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筆者從自然條件分析長安和洛陽建都各自的優勢,長安地處偏西,位于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而洛陽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在交通便利上洛陽占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