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同時,劉備在荊州失去一個絕佳奪取荊州的機會,這可是劉備一生中最好的一次奪取荊州的機會,甚至比赤壁之戰后奪取荊州四郡的機會還要好,赤壁之戰后只得到四郡,如果這個機會把握住,將奪得荊州所有的七郡而不是四郡,如果成功的話,劉備很有可能統一天下。
1、劉備在取荊州問題上,為什么不聽諸葛亮的意見?
《三國志》記載,劉備聽說曹操到荊州,于是帶領眾人逃走,“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從記載中看,劉備不趁機奪取荊州的原因是“不忍心”,感念劉表對自己收留、庇護之恩,不忍心在其死后奪取荊州,從客觀上來說,如果劉備采納諸葛亮意見,奪取荊州,當時劉表新亡,劉琮投降,荊州人心惶惶,確實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奪取荊州后,能不能守的住,就另當別論了,1.劉備在荊州的反對勢力很大。首先劉備到荊州以后,“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并劉備非常猜疑,特別是手下大將更視劉備為眼中釘,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寫劉備駐扎在樊城,劉表大將蔡瑁、蒯越要借宴會之機,殺死劉備,劉備察覺后,借入廁之機,乘的盧馬逃走,卻陷入溪中。
的盧馬一躍三丈,幫助劉備脫困,蒯越是劉表手下大將,蔡瑁是劉琮的支黨,在荊州都屬上層人物。2.荊州的投降派勢力很大,因為劉備與曹操是死敵,所以荊州的投降派與反對劉備的勢力是有重合的。但無疑投降派的勢力更深,早在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時期,從事中郎韓嵩、大將蒯越就勸劉表投降曹操,等到劉表去世后,蒯越、韓嵩以及東曹掾傅巽等人更是竭力勸說劉琮投降曹操,
這些人都是荊州的實權人物。3.正是荊州有強大的反對勢力和投降勢力,即使劉備強占了荊州,外有曹操大兵壓境,內有這些勢力蠢蠢欲動,很難把他們整合成為一體,抵抗強大的曹操,特別是如果此時強占荊州,也會冷了哪些荊州親附劉備人士的心,讓他們也會成為敵人,至少公子劉琦將成為劉備敵人。勢單力孤的劉備更無法與曹操抗衡,
2、荊州是孫權打下來借給劉備的嗎?為什么孫權三番五次和劉備索要荊州?
荊州原有七郡:南郡、襄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借荊州準確的說是指借南郡,南郡的治所是江陵城,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荊州市。赤壁之戰嚴格來說有兩場戰爭:發生在赤壁及烏林的赤壁水戰和發生在江陵城的南郡攻城戰,兩場戰爭在時間上是延續的,只是地點不同,赤碰水戰戰敗后,曹操率部逃往南郡治所江陵城,孫劉聯軍緊追到江陵城,孫劉聯軍嚴格說來是以周瑜主導的三方聯軍,東吳軍3萬人,以周瑜領導,劉備軍1萬人,以劉備領導,荊州軍1萬人,以劉琦領導。
因為東吳軍占大多部,況且糧草、武器、補給均由東吳供應,而且東吳尚有后備軍,所以聯軍由東吳主導,攻打江陵城時,周瑜主要率部圍攻江陵城,而劉備軍張飛部參于圍城,關羽部在北邊阻絕曹魏援軍,歷經一年之久,曹仁失敗退回襄陽城,聯軍占領江陵城,隨后不久,周瑜被任命為南郡太守。此時荊州被三家瓜分,曹魏占據北邊的襄陽郡和江夏郡的北部,東吳占據南郡的北部、江夏郡的南部,劉備占據南郡的公安、江夏郡的一部(原劉琦駐地)及乘亂奪來的荊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
劉備與孫權占據的地盤有些交錯,而且還有飛地。劉備為了向西邊(益州)發展,向孫權提出借南郡(江陵城),孫權同意了,雙方還有一些利益交換,劉備將自己所屬的江夏郡一部讓給孫權作為補償,如此一來,三家的地盤就分得輕清楚,均以荊州為界,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孫權本欲與劉備共同伐益州,無奈不能越過劉備地盤去益州,孫權放棄伐益州,而劉備獨得益州,
劉備占領益州后,孫權眼紅劉備勢力如日中天,于是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不肯,說是得到涼州再歸還,劉備如此說,等于是默認借荊州,而需要歸還。孫權因劉備不肯還,大怒,令魯肅、呂蒙率軍準備奪取荊州,關羽與其對峙,并且劉備帶領5萬人馬從益州趕到荊州,與孫權對峙,期間,劉備聽聞曹操領兵進犯漢中,急忙與孫權議和,并將湘水東面的長沙郡、桂陽郡劃歸孫權,雙方以湘水為界,史稱湘水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