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一次馬拉松比賽之前,要提前二十天跑一次馬拉松配速跑,后面再換成輕松跑來放松。馬拉松是極限運動,跑馬拉松之前一定要系統訓練,從10公里過渡到馬拉松,經過艱苦的努力訓練,一般人八個月應該是可以去跑馬拉松的,首先要搞清楚馬拉松(Marathon)長跑是一項非常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折合為42.195公里,因此200公里跑不能稱之為200公里馬拉松。
1、200公里馬拉松需要跑多久?
首先要搞清楚馬拉松(Marathon)長跑是一項非常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折合為42.195公里,因此200公里跑不能稱之為200公里馬拉松。2018年9月16日,第45屆柏林馬拉松賽肯尼亞名將基普喬格以2小時01分40奪冠,刷新了新的馬拉松世界紀錄,也就是他在早不久10月12日以1小時59分40秒內跑完了馬拉松,成為全世界第一位在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全程的運動員。
2、一小時跑完10公里,八個月后可以去跑馬拉松嗎?
你好,我是山水之墨白,一位跑者,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10公里和馬拉松沒有可比性,沒有經過系統訓練不要輕易去嘗試馬拉松。馬拉松是極限運動,跑馬拉松之前一定要系統訓練,并不是跑4個10公里那么簡單,沒有一定的耐力,以及強大的心肺功能,足夠的體能,是無法跑完馬拉松的。如果強行去跑,是會給身體帶來危害的,
你得有一套訓練計劃,從10公里練起。先打造你的有氧系統,通過長期的有氧慢跑來實現,這一訓練要達到平時總訓練量的80%,你可以平時都是10公里慢跑,而到了周末你可以加上長距離慢跑拉練,這一距離是循序漸進的,從15公里直到30 公里。肌肉是有記憶效應的,讓它逐漸適應長距離跑步,然后每周還要抽時間進行間歇跑訓練和乳酸門檻跑訓練。
間歇跑可以提高我們的配速,提高最大攝氧量以及體內清除乳酸的能力,而乳酸門檻跑可以提高我們在較高配速下長跑的能力。等你具備了跑一次30 公里可以中間不暫停,還能維持較高配速,你往往就可以駕馭馬拉松了,從10公里過渡到馬拉松,經過艱苦的努力訓練,一般人八個月應該是可以去跑馬拉松的。在參加一次馬拉松比賽之前,要提前二十天跑一次馬拉松配速跑,后面再換成輕松跑來放松,
3、哪些人不適合跑馬拉松?
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即將參加的馬拉松比賽是最重要的。我先說說我的故事,我之前跑過東京、那霸、悉尼、華盛頓、邁阿密、北京、大連等。東京無疑最好跑,路是平的,畢竟是2月份,氣候也很好,觀眾也熱情,比賽的基礎設施方方面面都很完善;那霸,我跑過4次,畢竟位于沖繩,雖然是12月份,但氣溫很熱,高的話會超過25度,而且上下坡路很厲害,算是難跑的路線;華盛頓跑過兩次,3月份,氣候還不錯,但上下坡路比較厲害,也算是難跑的路線;邁阿密,12月,就是熱,雖然早上6點起跑,但還是很熱,路線總算是平的,觀眾不多;大連,5月份,氣溫還行,偏熱,上下坡路較多,30公里以后則是沒有觀眾的“空地”來回跑,靠海,風又大,
講了這些,各有各的特點。關鍵要看你的體質和適應能力,有人不喜歡熱;有人不喜歡上下坡;有人喜歡天冷;有人喜歡平路;也有人不喜歡平路;也有人不喜歡天冷,反而喜歡熱;有人喜歡沒有風...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在報名的時候還是要比較充分地了解比賽的特點,尤其是氣溫和跑路的概況,盡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比賽,否則有可能造成跑不好,甚至有可能受傷或傷身體,
我2016年9月第一次參加了北京全馬,我是在北京上過學的人,對這個地方有感情,想跑得好一點,就有點跑大了,一開始就以超出原計劃的配速跑。而且,我之前在美國華盛頓,好久沒有回北京,一開始不太適應北京的空氣,如霧霾,那天濕氣較大加上一些霧霾,我前一天到北京,比賽當天早上感覺明顯不適應,卻跑得那么大,自己就失去了控制力,結果第一次中途退賽,暈倒,還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搶救,住了幾天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