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的酒俗,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代,史載神農氏在十堰內及周邊地區創作了農耕、醫藥釀酒等多種生產生活方式,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尋養生之道,提高生活情趣已成人們普遍的追求目的,十堰的酒文化也應運而生,衍變過程就是一部漫長多彩釀酒史。十堰酒文化的酒令酒規你還不能不曉。
1、十堰房縣黃酒怎么樣?
眾人皆知紹興黃酒,其實,在湖北,房縣黃酒名聲更著,而歡迎度不亞于紹興。黃酒分:干型黃酒、半干型黃、甜型黃酒、半甜型黃酒,酒紹興黃酒屬于半干型,房縣黃酒屬于半甜型,有人開玩笑,房縣黃酒是給古代帝王喝的,紹興黃酒是給衙門師爺喝的,只不過紹興黃酒結合各方優勢提前進行商業化,打出了品牌。史料記載,紹興黃酒最早產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時期,而“房陵黃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時期已成為“封疆御酒”,
公元前827楚王派詩經作者尹吉甫給周宣王獻酒,宣王對此酒大行贊美,并御封為“封疆御酒”。廬陵王時,“房縣黃酒”進入鼎盛,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左遷房州(即湖北房縣)。廬陵王流放房州14年,隨行工匠720余人,其中不乏宮廷御用釀酒大師精通各種制酒秘方,他親率釀酒大師采集當地物產作原料改進宮廷秘方,提升發酵技藝釀造出“房陵黃酒”香溢四季。
癡迷成癮,餐餐不離其口,公元705年,李顯復位后特封此酒為“皇封御酒”,故房縣黃酒又稱“皇酒。可謂“思飲黃酒三小杯,不辭長做房陵人”,據統計,西周至明18個朝代,共有23位帝王級人物與房縣黃酒結緣,此乃中國一大奇觀。房縣黃酒來之不易,總共要歷經兩次發酵,三次殺菌,歷時180天,才能釀造出優質黃酒,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酒有行藥勢,殺百邪毒氣,通血脈,厚腸胃養脾氣等作用,飲用黃酒不僅可以增加食欲,使人心情愉悅,身體舒暢,而且可起到保健作用,適時常飲有助于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并有補血養顏,舒筋活血之功效。
“九月九,釀黃酒”,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開始,房縣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著釀造黃酒。這一時節,陽氣旺盛,秋高氣爽,顆粒歸倉,是黃酒釀造入缸最佳時機,據當地說法,房縣黃酒釀造具有區域性,即只能用當地的食材,從小曲、糯米、到溪水和地下水,也只有在房縣的土地上,才能釀制出珍貴佳品。這也是房縣黃酒,在湖北人中廣受好評,并繼而名揚全國的最大原因!在武漢的餐館,我喝房縣黃酒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
一個是東亭的房陵農家,據說是房縣漢辦的餐廳,可以遇見地道的房縣菜。招牌土家湯不可不點,可以讓服務員幫忙分割好雞子,用筷子簡單剖開,雞肉滑嫩,雞湯鮮美無比,四人喝個一口不剩,牛腱子藕片,牛腱肉相當棒,給的量尚可。這家還有房縣黃酒可以喝,秋冬季節,溫一壺黃酒,驅寒,夏天,冰鎮祛暑。還有好幾次,在武漢大學南門的廣八路毛豆嫂處,跟好友聚餐,點一盤毛豆鹵花生,弄一些鴨脖等涼菜,房縣黃酒要冰鎮的,
2、十堰有哪些酒文化?
謝謝邀請!說起十堰的酒文化,我想從下面說起。十堰的酒俗,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代,史載神農氏在十堰內及周邊地區創作了農耕、醫藥釀酒等多種生產生活方式,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尋養生之道,提高生活情趣已成人們普遍的追求目的,十堰的酒文化也應運而生,衍變過程就是一部漫長多彩釀酒史,十堰酒的制作過程,是先將糯米浸泡24小時,蒸熟后放入酒曲,再入酒缸,上酒窩,靜置20余小時就成了“酒洑汁”,酒洑汁加水發酵,過濾米糟后,呈現出乳白色的液體就是黃酒。
有酒大家嘗,這也是十堰農村的一種習俗,也可稱作酒文化,想當年,農村缺糧,特別是缺糯米,釀酒人家不多。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家家都會用自己家的糯米釀制黃酒,釀造的黃酒入口醇厚綿長,回味無窮,每當酒一出缸,主家就會邀上三朋四友,街坊鄰居前來痛飲,直至酒足飯飽方才離去,臨走時,大家還要相約下次的酒宴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