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事實上上海曾經有過安徽路,在上海圖書館館藏的1943年的《申報》之中有相關記錄,上海在1943到1945年,上海路名大修訂之時曾有過安徽路,但上海原本有一條歷史更加久遠的璦琿路,在上海話的發音之中,璦琿與安徽非常酷似,為了避免減少諧音帶來的不便,加上璦琿路存在的時間更久民眾更熟悉,所以安徽路設置不久后就被取消了。
1、上海市道路命名幾乎所有省級行政區都有命名,為啥唯獨沒有安徽路?
不僅僅是沒有安徽路,上海同樣沒有內蒙古路與河北路。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不過上海的歷史并不算太久,事實上直到晚清時代才在列強的侵染之下正式開埠,憑借著地理位置的優勢而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了當時遠東著名的大都會,原本,上海的路名是由外國人取定,但僅僅限于中心城域的外國人聚集之地,隨著上海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上海開始為新開拓的城區的道路進行命名,而當時主要的命名原則,就是南北縱向的道路使用各地的城市名,而東西橫向的用各省區的名字。
與此同時,上世紀中葉,上海逐漸收回租界之后,開始將原本外國人取的路名紛紛改成本土的地名,出現了一批新的路名,近百年的歲月,使得上海發展成為了一座規模空前的超級城市,而上海紛繁復雜的道路,也用掉了全國大多數地方的地名,只不過,也有些省區的名字,在上海的路名中是看不到的,比如內蒙古路、河北路與安徽路。沒有內蒙古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上海開始給路命名的時候,并沒有“內蒙古”這樣的概念,當時依舊將漠南與漠北蒙古合稱為“蒙古”,所以,雖然上海沒有內蒙古路,但依舊有蒙古路,
至于河北路,上海的崇明的確有一條名字叫“河北路”的路,但是這個河北與現在的河北省根本沒關系,因為這條路定名的時候,只有直隸而無河北,崇明島的河北路,其名來源于其的確位于當地一條河流的北邊,所以定名河北路。而至于上海沒有安徽路的原因,就眾說紛紜了,流傳最廣的,就是因為李鴻章與段祺瑞。晚清時代,李鴻章組建的淮軍曾駐于上海,接受洋人的訓練,來對付當時的太平天國,雖然當時的淮軍戰斗力不低,但表面上大多都穿著破爛,如同乞丐,非常邋遢,使得當地的民眾非常嫌棄,認為淮軍的存在有礙觀瞻,
同時,晚清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進行簽署,所以李鴻章的名聲很不好,上海的民眾自然也很不喜歡他。而北洋時期的皖系軍閥段祺瑞也是如此,當時的段祺瑞倚仗日本人的支持駐于上海,其下兵將常常欺男霸女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的罪惡,可謂惡名昭彰,出于對李鴻章還有段祺瑞的憎惡,所以上海民眾拒絕用安徽之名來命名上海的道路,然而這種流傳甚廣的說法,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根本不靠譜。
李鴻章與段祺瑞不止是安徽人,而且是安徽合肥人,上海雖然沒有安徽路,卻有合肥路,而且合肥路位于原來的盧灣區即如今的黃浦區,乃是上海的主城中心區域,如果當年的上海民眾真的因為這個緣故不起安徽路之名,又怎么會將市中心的路名稱作合肥路呢,再者,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等派兵攻打上海,當時的上海士紳慌亂一片,而李鴻章派去的淮軍不僅成功解了上海之圍,之后還在上海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極大推動了上海的近現代工業的發展,安徽對于上海,是有很大貢獻的。
再者,晚清開始,安徽對于上海的影響力超乎想象,大量徽商聚集上海,上海灘最叫得上座的飯店,幾乎都是徽菜館,而那時也是安徽在上海存在感跟影響力最鼎盛的時期,這種情況之下,若是因為李鴻章和段祺瑞,使得上海沒有安徽路,并不可能。很顯然,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再者,事實上上海曾經有過安徽路,在上海圖書館館藏的1943年的《申報》之中有相關記錄,上海在1943到1945年,上海路名大修訂之時曾有過安徽路,但上海原本有一條歷史更加久遠的璦琿路,在上海話的發音之中,璦琿與安徽非常酷似,為了避免減少諧音帶來的不便,加上璦琿路存在的時間更久民眾更熟悉,所以安徽路設置不久后就被取消了。
2、據說上海沒有安徽路,是真的嗎?為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