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
《清史稿》算作二十五史的最后一部。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編修工作歷時十余年,到了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不少學者將其列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還有就是《清實錄》。然后就是孟森的《清史十六講》除此之外還真不知道了。二月河的《XX大帝》不是正史,只是小說。閻崇年的參考價值其實并不高
清王朝于的前身是1616年(明萬歷43年)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史稱后金),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改后金為清,并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了清王朝,1644年皇太極的兒子福林(即清順治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主持下,乘明王朝內戰失敗,瀕于覆滅之際,招降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率軍入關。經過20余年的征戰,到福林的兒子玄燁(即清康熙帝)時,清王朝終于確立了在全中國的統治地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個月內全國大部分省份宣布獨立于清王朝統治之外,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經過南京方面與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談判,溥儀(即清宣統帝)于1912年3月12日正式發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統治在法律上宣告結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