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計造像32龕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龕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龕72尊,1986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造像是什么,摩崖造像意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頭上刻劃出的造像,甚至有的道教神像和佛像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造的佛道像,左為道像,右為佛像摩崖造像是什么,摩崖造像意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頭上刻劃出的造像。
摩崖造像意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頭上刻劃出的造像。佛溝摩崖造像位于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鄉寺門村東南8公里處香山山腰。此處為桐柏山余脈,當地群眾謂之佛溝。鑿于唐代。造像分別雕刻在山上兩塊天然巨石上,兩石相距0.2米,南石高2.6米,寬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寬3.3米,厚2.5米。總計造像32龕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龕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龕72尊。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僅高0.2米。主要內容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文殊騎青獅,普賢乘白象,12羅漢像,12臂觀音等。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阿難、迦葉、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有的寧靜端莊,和藹可親,有的金剛怒目,氣魄雄強。雕刻細膩,技法嫻熟。其風格與龍門石窟相近,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道教造像的歷史起源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僅有神位或壁畫。《老子想爾注》云:“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象也,但可以認其誡,不可見知也,”《陶隱居內傳》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道教供奉神像大約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代,《隋書·經籍志》云: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于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像而供養焉”。又,陳國符所著《道藏源流考》附錄二《道教形像考原》中有:“王淳《三教論》云:‘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制作形像,假號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憑衣食。宋陸修靜亦為此形’,是宋代道教,已有形像。”可見劉宋陸修靜時代,道教已開始有造像活動,保存至今的魏晉至隋代的早期道教造像約有。數十尊,以石刻像為主,此時道教造像在技巧和風格上均受到佛教造像的很大影響,例如神像背后有舟形背光,雙手合十等。甚至有的道教神像和佛像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造的佛道像,左為道像,右為佛。